最后随着道光年的延续,鸦片从贵族奢侈品流传到民间,最后连兵丁都抽鸦片。
鸦片成瘾者每天抽鸦片要抽上百次,平均下来差不多每十分钟抽一次,否则就要哈欠连连,抽完才能精神抖擞。
如果大顺朝能在鸦片泛滥之前,由皇帝下旨大力度的禁烟,那么晚清的悲剧应该不会重演。
至少不会像平行时空里的清朝一样,出现双枪兵的现象。
这也是李静铿能够为这个民族做的最后一点努力了。
到了这个时候,李静铿也算是了了一桩小小的心愿,至于目前大顺朝还是个农业社会,想转型升级为一个工业社会,不是李静铿一个人一时半会能够完成的,那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
正史上大清即便经过几十年的洋务运动,也依旧是只学到了一点皮毛。
真正的工业社会,是教育,科学,技术,商业,金融,武器,政治制度,官吏管理制度以及军事制度的全方位提升的产物,不是办几个厂,生产一点火枪,就能完成社会升级的。
还是那句话,从农业社会升级到工业社会,就跟升级主基地一样,需要大量的投入。
这些事情,不是李静铿一个现在只有十五岁的皇子能办得到的。
要知道,李静铿平常连出入宫禁都要请恩旨,就别说办差了,更别说给大顺朝进行教育、科学、技术、军事的升级等等一系列需要庞大资金支持的改革。
目前李静铿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皇子教习所读书,听已经升任太傅的聂成显聂大人,讲儒学经意华夏史书。
对于急于为大顺朝进行产业和社会升级的李静铿来说,听这些儒学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后世很多犬儒给儒学洗地,说儒学存在于华夏大地两千多年,并不是没有他的道理,并且儒学为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的传承贡献了力量。
确实,这种存在即合理的论调并没有全错。
但是李静铿知道,问题不在儒学是不是真理上,而是儒学到底能对社会进步起多大作用上。
儒学并不是一个万能的学说,它只是一种为人处世待人治世的哲学而已,它既不能送航母下水,它也不能送飞机上天,它只是一种哲学上对人的行为规范的总结。
儒学能够成为华夏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并不是因为它有多伟大,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它通过科举考试和升官发财、光耀门楣扯上了关系。
李静铿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其实是对国家有害的。
在这种思想下,技术成为治国的辅助工具,发明了曲辕犁又怎样?几两银子由工部的官员打发了,有时候连那几两银子都省了,谁还搞技术?
儒学是一个对于做人有用的哲学,但是儒学太过理想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