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立即命率领建州守军杀出城门,对城外的吴越军队展开攻击。建州大军在建州城外斩杀俘获一万多吴越将士,主帅仰仁诠趁乱逃回吴越国。
王继严是王继鹏的弟弟,新任泉州刺史,深得士卒之心和泉州百姓的拥护。这年七月,王延羲无端猜忌,生怕王继严被王政所利用,于是把王继严给杀了。
王延羲肆意杀害宗亲,谏议大夫黄峻抬着棺材上朝,劝阻王延羲结束杀戮。王延羲怒骂黄峻“老物狂发矣”,随即把黄峻赶出朝堂,贬为漳州司户参军。
南安人陈匡范成为闽国的又一位国计使。陈匡范既要帮助王延羲扩充国库收入,又不能得罪闽国的军民百姓,左思右顾之下,陈匡范采取了成倍增加商业税收的方法。
商业税收原本是商人必须要缴纳的费用,现在国家有困难,要求商人们体谅,帮助下国家渡过难关,该交一金的交两金,该交十金的交二十金,名正言顺地收取钱财,比敲诈勒索来得光明正大多了。
陈匡范的这一敛财方法得到了王延羲的认可和赞赏,被擢升为礼部侍郎,并在大宴群臣的酒席上多次表扬陈匡范:“明珠美玉,求之可得,如匡范人中宝,不易得!”
但不久,陈匡范就忧郁得病而亡了。有人举报陈匡范挪用经费,王延羲下令将陈匡范开棺断尸,投入河中。陈匡范死了,国计使的职务由黄绍颇担任。
王延羲的昏庸无耻,王政想率军进攻福州,却遭到了潘承佑的强烈反对。正直不阿的潘承佑已经在王政手下工作了好几个年头,对于王政,潘承佑还是心怀感激的,但这并不妨碍他直言敢谏。
持续的内乱纷争已经使得闽国极速衰落。潘承佑非常清楚,如果闽国的内乱继续,闽国的灭亡将不可避免。在潘承佑的多次劝谏下,王政放弃了主动进攻的机会。直到这年十月,王延羲在最后一次向晋国进贡大量礼品之后,正式登基称帝,而王政也自称闽国的兵马大帅。兄弟间的斗争再次爆发,双方作战的中心从建州开始转移到汀州。
福州城毕竟是闽国的都城,城墙的防御指数相当之高,不是那么容易攻破的,王政决定进行战略调整,将进攻方向转向闽国西南部的汀州,打算先翦除福州城的羽翼,然后再包围福州城。王延羲派遣漳、泉两州五千军队救援汀州,派遣部将林守亮进军尤溪、部将黄敬忠进军尤口,准备偷袭王政的大本营建州,同时命令国计使黄绍颇率兵八千作后援。
汀州城虽然在闽国的五个州之中经济最为落后,防御指数也不高,但却有一位善于守城的大将,即新任汀州刺史许文稹。许文稹在少年时代曾任王审知的给事使,后历任内职,迁文思院使。王延羲继位后,许文稹得到了重用,任金吾使,屯兵汀州,随即被任命为汀州刺史。虽然王政的建州大军来势凶猛,但许文稹利用汀州一带复杂的地形和建州大军展开周旋,双方交战四十多次,建州大军丝毫没有点得便宜,最终只能撤军而还。
汀州攻城失利后的建州形势十分危急,因为黄敬忠和林守亮的两支军队还驻守在南镇附近的尤溪和尤口虎视眈眈,如此这个时候黄敬忠和林守亮乘机出兵掐断建州大军的退路,战争局势将对王延羲十分有利。
王政派遣对付黄敬忠和林守亮的是包洪实、陈望两位将领,包洪和陈望率领建州水军率先来到尤口附近,同黄敬忠的福州军队隔江而望。原本黄敬忠是以逸待劳、占据先机的,但黄敬忠却是个相当迷信占卦的哥们,每逢出战,必先找算命先生算卦,确定最佳的出兵时间。
当包洪实和陈望刚刚兵临尤口时,黄敬忠并没有积极备战、主动出击,而是又一次搞起了算命占卦的老把戏,算命先生的测算结果说今日不是出兵的好时机,必须耐心等待战机。黄敬忠极其虔诚地听从了算命先生的意见,决定按兵不动。但包洪实和陈望可不是什么虔诚的信徒,对于他们来说,战场的战机是转瞬即逝。
于是,包洪实和陈望立即率兵渡过闽江,水陆两军包围夹击黄敬忠,大败黄敬忠,斩俘二千余人,主将黄敬忠也死于乱军之中。驻扎尤溪的林守亮和负责接援的黄绍颇闻听黄敬忠全军覆没的消息后,吓得连夜不战而逃。
遭受惨败的王延羲主动向王政示好,派遣使者手持诏书及金器九百事、钱万緡、将吏敕告放百四十通,来到建州,要求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