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国内部动乱不断,情报官张廷晖开始把北苑茶叶的主要销路转移到了闽地之外,比如吴越国、汉国,以及之前杨氏的吴国即后来徐知诰的齐国,与此同时,加快进度将情报系统布局到其他各国。而此时,齐国皇帝徐知诰又改国号为唐,并改名为李昇,自称是唐朝宪宗皇帝的后代。李昇的唐国在江南诸国之中,国土面积最为广阔,军事实力最为强悍,但李昇的治国方式是保境安民,即使面对周边实力较弱的吴越、闽、楚等小国,李昇也没有恃强凌弱,而是积蓄力量,等待中原王朝出现变故,一举北伐占据中原,等中原占据了,南方小国自然是望风而降。趁乱之际,张廷晖离开建州,来到了唐国国都金陵城。这里的人民安居乐业,商业繁华有序,不禁让张廷晖看到了希望。只不过,张廷晖在这里举目无亲,他该如何开拓茶叶的销路,又如何暗中布局情报系统呢?
闽国王延羲和王政兄弟之间发生内斗,原本是唐国趁机吞并闽国的良机,然而李昇却派遣客省使尚全恭来到福州城,作为中间调停人,要求王延羲和王政结束内斗纷争。唐国并不是闽国的宗主国,闽国也从未向唐国称臣进贡过,唐国不落井下石已是仁至义尽,居然还主动出面调停。在李昇的出面调停下,王延羲和王政兄弟消停了一阵。王政派遣一名牙将和女奴手持誓书香炉来到福州城,正式宣告和王延羲结束战争,并在宣陵进行正式结盟的仪式。闽国在王延羲登基一年之后,再次恢复了平静祥和,已经消失了一年之久的礼部员外郎郑元弼,从中原回到了家乡闽国。郑元弼曾受王继鹏之命,出使晋国。此时,郑元弼回到了家乡,但王继鹏已被干掉,闽国皇帝变成了王延羲。王延羲随即册封郑元弼为谏议大夫,并主动向晋国称臣进贡。于是,石敬瑭册封王延羲为威武军节度使、兼中书令、闽国王。
半年之后,王政和王延羲之间的斗争暂时结束,王政派遣牙将和女奴到福州城和王延羲宣布结盟。不久之后,王延羲便开始在福州城西大搞土木,加固整个福州城西的城墙防御体系。王延羲对王政和建州军团充满了戒备、猜忌之心。王政于是以牙还牙,也在建州城大兴土木,不仅局限于加固,整个建州城的面积还进行了扩建,使新的建州城外围四周长达二十余里。这年正月,王政上书王延羲,要求册封其为威武军节度使。威武军节度使是王潮最早获取的头衔,一般来说,只册封给闽国的最高军政长官,王审知、王延翰、王延钧、王继鹏都曾担任过威武军节度使。王延羲当然不会理睬,而是改建州城为镇安军,封王政为镇安军节度使,封富沙王。王政擅自把王延羲所册封的镇安军改为镇武军,并自称镇武军节度使。
不久,在一片血雨腥风之中,王延羲又一次开始了对自己宗室成员的大规模屠杀。王延羲派遣将军许仁钦率三千精兵突然降临汀州,将汀州刺史王延喜抓捕带回福州城。王延喜是王延羲的兄长,王延喜长期在汀州任职,据王延羲得到的情报,王延喜有可能存在和王政串通的嫌疑。于是王延喜被抓到福州城,送入牢狱,等待受审。两个月后,王延羲把之前帮助其登基的侄子王继业,也召回福州城。王继业帮助王延羲干掉了王继鹏,成为王延羲最信任倚重的宗室将领,被册封为泉州刺史。但据王延羲得到的情报,说王政曾经写过书信给王继业,希望王继业出兵帮助王政。书信来往罪行比王延喜的情况更加严重,所以王继业必须死,于是王延羲在郊外秘密地把王继业赐死了。
王延羲和王继鹏一样,喜欢通宵达旦的喝酒。对于陪伴王延羲喝酒的群臣们来说,如果酒量不好,那就要倒霉了。王延羲平时喜欢在酒杯中放置银叶,银叶是一种柔软的树叶,浸泡在酒中,很容易喝醉。群臣们把银叶酒全部喝完才能休息,如果有不胜酒量者,轻则处罚、重则杀头。这种酒宴和当年王继鹏的断头酒如出一辙。王延羲的侄子王继柔,酒量不太好,某次喝酒时,打算作弊蒙混过关,结果被王延羲发现了,二话没说,立即拉出去斩了。跟随王潮一同入闽的四朝元老周维岳也差点儿命丧银叶酒宴。周维岳曾经为王审知立下过汗马功劳,王审知封周维岳为光禄大夫、翰林学士,并赐宅于福州城石井巷。原本周维岳打算就此安享晚年,但随着王延羲的登基,周维岳也牵连进去了。某次银叶酒宴期间,很多大臣不胜酒力,纷纷喝得醉如烂泥,唯有周维岳稳如泰山,岿然不倒。于是王延羲向左右群臣质问道:“周维岳个子矮小,但为何如此能饮酒?”左右群臣解释道:“喝酒不在身高,能喝酒的人另有盛酒的肠子,不需要身高!”王延羲听完这番解释,居然下令把周维岳拖下宫殿,剖开肚子,看看是否真有盛酒的肠子。此言一出,把左右群臣们吓坏了,有某位比较机灵的大臣连忙劝阻王延羲道:“如果杀了周维岳,就没有人再陪皇上你喝酒了,还是让他留着小命继续陪伴你喝酒吧。”王延羲听从了劝阻,周维岳总算死里逃生。
经常陪伴王延羲一起喝酒的是李仁遇和李光準。李仁遇是已故同平章事李敏的儿子,时任闽国盐铁使、右仆射,又被王延羲提拔为中书侍郎兼翰林学士。李仁遇在闽国是绝对的皇亲国戚,其母亲是王审知的女儿,所以他是王审知的外孙,王延羲的外甥。李仁遇的姐姐又是王继鹏的元妃,所以李仁遇还当过一阵子的国舅爷。李光準,原是闽国的翰林学士、吏部侍郎,由于经常陪王延羲喝酒,很快升任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兼同平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