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永夜寒光 > 第二章 上路

第二章 上路

我是不太喜欢跟团旅游的,经常要等人、赶趟,时间不自由。不过加拿大只有大城市里有交通工具,出了温哥华,有条柏油马路就不错了。我又不会开车,那就只能报团。洋人开的旅行社评价都不错,线路安排也合理,就是价格贵一点。想了想,我来这边是第一次出游,走马观花也没什么,就报个便宜点的吧,攒了经验再来。

华人开的旅行社报价低得多,主要是和国内旅行社合作,靠推销商品赚回扣。反正我对加拿大还不熟悉,去土特产店看看了解一下也不错。如果被强迫购物,随便买一点,以后带回国送人也好。毕竟在这人生地不熟,只找一个到刚认识的中国女生一起出来玩,要是被一群洋人包围还是有点虚。这样想着,就报了华人团。早该想到的,最坑中国人的还是中国人啊!谁知道能出这些幺蛾子?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确定出发,赶紧准备东西。加拿大学制,寒假短暑假长。寒假只有12月中到元旦这两个星期,其实就和中国放春节假一样,只是为了过圣诞节。考完之前根本没心思琢磨这些,现在手忙脚乱收拾行李:保暖内衣、手套、ugg绒靴。说来好笑,这ugg绒靴还是出国前亲戚送的,说是加拿大冷,那的姑娘人脚一双。可能在寒冷地区确实是吧,但温哥华是个例外,不怎么冷,穿绒靴的也很少。办公楼附近会看到一些西装高跟鞋,最普遍的还是T恤、帽衫、牛仔裤,怎么舒服怎么来,无所谓土不土。平时也用不上,这会这双洋气(明明很土?)的ugg倒是派上了用场。

看来看去还少一件厚外套,这也是在温哥华用不上的物件。跑去商场,咬咬牙,狠心花了1000多加元来上一件加拿大鹅羽绒服。颜色只有红蓝黑,没有任何装饰,还立了规矩绝不打折。店里乌央乌央的全是中国游客,这可还没到春节呢!这么一件可就抵人民币6000块了,好家伙,跟不要钱似的抢购。看来中国人民手头确实充裕了,咋伟大祖国繁荣富强没富到我头上呢?嘿,这种事还是别细想,越想越糟心。

从加拿大鹅店里挤出来,左思右想还是觉得不够暖和。上网查了天气预报,落脚城市班芙:零下18度;黄刀:零下25度。北京最冷的时候,零下5度也就到头了,温哥华更是很少见到水结冰。这么冷是个什么概念,我可一点谱都没有。有备无患,又在户外用品店里买到一件高科技材料上衣,材料叫啥中文我都听不懂别说英文了,估计就类似潜水服那种。虽然上身质感不如棉绒舒服,但是薄薄一层就能保持体温,可是件实用的好东西,可惜没有配套裤子。

上中学的时候外婆老是教育我:“年轻的时候可得保护好膝盖,不然老了就只能坐轮椅让人推着走。”丧失行动自由的生活,想想都憋屈,所以我从来不干那“要风度不要温度”的事。哎,对了,外婆?回到家中翻箱倒柜,果然,出国的时候带出来的大箱子里有一条毛裤胡乱团在一边。那是外婆勾的,非得让我带着,其实这边根本用不上。不过这也是她一番心意,而且想家的时候拿出来看看,也是个念想,就用它裹了笔记本电脑,免得箱子托运的时候把电脑磕坏了。等进了那林海雪原,肯定得捂个里三层外三层。毛裤穿在里面别人看不见,何况那种气候条件还嫌土不多穿才真是作大死。

除了衣服,没什么特别需要准备的了。保暖水壶,一小袋饼干,车程长的时候垫垫肚子就行。毕竟是跟团旅游,又不是去无人区探险,用不上什么专业装备。思来想去,又挂上个微单数码相机。专业设备不会用,手机拍照效果又太差,就这个正合适。转头就到了上路的日子。啊呸,上什么路,听着就不吉利,是踏上旅程。七点发车,我这样的大学生是很少早起的。生怕迟到,设了五个闹铃,五分钟响一次,狂轰乱炸,总算按点赶到集合地点。

公司总部在列治文区,这地方被我们戏称“解放专区”,九成居民是近几年中国来的新移民。已经先到了几个国内来的小旅游团,一撮一撮围着闲聊。有个四十多岁的大姐正在和一个年轻点的女孩晒自己的“云老公”;一伙二三十岁的男青年在侃天说地吹牛皮;还有些个上幼儿园或者小学的小孩,离了自己家长,凑在一堆打闹。除了国内来的,另有个本地华人基督教会的小团,正拉着其他人传教。我这样的散客是比较少的,差不多都是和我一样刚来读书不久的大学生。

“Thor!”是和我一起报团的Helen,她也先到了。呼,就我这懒筋,没迟到就不错了。“还是叫我雨田吧!”我靠过去。多数中国留学生都会取个英文名,而其他国家来的一般都用自己本名,原因问过不少人,都说不清。我猜测,可能因为最早到西方国家的中国人主要是香港人,而香港又曾是英国殖民地。取个英文名,比叫“阿贵、阿香”听着更像上等人;就像现在国内的发廊小哥小妹,不能叫“大力、翠花”,得改叫“Kevin老师、Annie老师”;当然这都是我瞎猜的,摆不出史料证据。

我出了国,也跟着中国人习惯取英文名。常见名挺无聊的,那会正在追《雷神》剧,感觉索尔老帅了,就用了他的名字。用男人的名字倒是无所谓啦,反正取中性名字的女生也有的是,可上了几堂课才知道这事有多不靠谱。有个冷笑话,讲中国人取英文名叫Astroboy,就跟洋人取个中文名叫葫芦娃一样。我用了北欧神话雷神的名字,大概就跟洋人取个中文名叫雷公差不过。既然其他国家的同学不取英文名,为啥我们中国人非得取,以后还是让洋人学着念Yutian好了。话说回来,北欧的Thor是俩手一边一大锤,中国的雷公是左锲右锥,看起来差不多嘛!

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一看手机,七点十分了,车还没来。一个有点谢顶的方块脸大叔走过来招呼:“各位,不好意思,咱们这车啊,出了点故障。还请大家再等一会,啊。”虽然不太满意,但是着急也没用,所以谁也没抱怨。七点二十,车终于来了,司机帮大伙装拉杆箱,陆续就坐。本以为没多少人愿意在最冷的季节进雪山,没想到56座大巴车居然坐满了。这个大叔就是导游,车一发动,他做自我介绍,也没说叫啥,让我们叫他孙导。然后就开始介绍此次行程的自然人文状况。

“我们从温哥华出发,啊。沿着横加高速公路路向东,经过美丽的奥卡纳根湖、灰熊国家公园和冰川国家公园,行进至落基山脉,啊。然后从西海岸的英属哥伦比亚省穿越到内陆的阿尔伯塔省,参观班芙国家公园,啊。再一路北上,穿过贾斯珀国家公园,抵达冰原地区的西北领地黄刀市,如果运气好可以看到北极光,啊。”讲得是没什么问题,可这说一句就来个“啊”可有点尴尬,让我想起《忐忑》那“啊啊啊啊哦”。

因为车上还有几个听不懂普通话的香港人和菲律宾人,孙导又用英文讲了一遍。这英文水平,真不是glish可以形容的了,连中国人都听不明白,而且还是说一句就“啊”一声。中文一句话完了加个“啊”,最多就像是教导主任开大会训话。英文还加“啊”,可真是尤监尤介——大写的尴尬。那几个听不懂普通话的根本没意识到他在讲英文,还请旁边人给翻译。坐他旁边的妹子也是好心,委婉地讲:“听不懂中文的我们自己翻译就成,您不用讲英文了,咱们省点功夫多做介绍。”也不知他是没听懂话里啥意思,公司有规定,还是脸皮厚,依旧继续着那怪英文和“啊啊啊”尬讲。大伙听得忒别扭,开始底下说小话,咔哧咔哧啃薯片。有小孩坐不住了,在过道里乱蹦。大概孙导看出来大家不耐烦,就说休息一会,关了麦克风坐下。

车开了不到两小时,出发的时候下着毛毛雨,这在温哥华是日常,不会有什么影响。然而不经意间,窗玻璃上的小水滴变成了长雨点;又过了一会,雨点中混入了冰渣;到这会,只听得车顶噼里啪啦,玻璃完全被冰雾笼罩,只有划过水痕的地方可以一窥外面情况。好家伙,是冰雹,小的都有玻璃弹珠那么大。冰雹砸下来的噪音十分吵闹,有个熊孩子不知是太兴奋还是听着这声音害怕,呜哇呜哇的大叫,更让人觉得心烦意乱。很快,噼里啪啦又发展为叮铃咣啷,然后只听一声“咻——”,大巴熄火了,车里立刻安静下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直播美食爆火,我馋哭全星际!雪中孤城:疫病封锁下的末日求生四合院:苟且愉生星际:序列抢夺美食:街边小炒,馋哭星际大厨天厨食记命运之钥:星火末世觉醒,和闺蜜一起囤物资长夜如星之沧海烬我,正立于废墟图书馆中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