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听到朱儁的这番话,何瑾非但一点不意外,反而豁然开朗起来。
他终于明白,朱儁为何会来此了。
因为这位年过知天命的朝廷宿老,社稷栋梁,面对风云变幻的形势,忽然发现自己迷茫了。
一个五十多岁、饱经风霜的老人,来找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解答疑惑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理解,但事实上,的确如此。
盖因朱儁五十多年的人生阅历中,从未有过这方面的经验。
在他的人生认知中,只要朝廷善施仁政,天下自然宴然。就算四方大乱,也是朝中出了奸佞,蛊惑天子
事实上,太平年景的封建王朝,大抵就是这样。
就算偶尔出了些偏差,儒家那些家伙从圣贤书中翻翻,又会捣鼓出一套理论,也能似是而非、逻辑自洽。
可现在那些蛊惑天子的宦官都被杀尽了,形势却愈加混沌不明。
且外来的武人想要代替天子执掌朝政,革新天下,士人集团也野心勃勃、不甘寂寞好像所有人都有着安邦治国的想法,但似乎所有人又都不想天下太平。
“朱大夫”听了朱儁一番推心置腹的话,何瑾也感同身受。
但面对那双迷惑、甚至期待的眼神,他还是忍不住言道:“你难道不觉得,这一切才是正常的吗?”
“凭什么天下就要太平,凭什么社稷就该安康?非是在下口出悖逆狂言,而是事实本该如此。”
“天下的太平,必然是有人负重维系社稷安康,也是无数仁人志士努力。这世间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才是规律。恰好汉室走到今日,一切又都向着动乱的方向迈进,真的何愁大乱不起”
朱儁闻言,神色陡然大怒,显然内心极剧不愿接受。
但多年阅历养下的豁达和包容,还是让他忍了下来,闷声沉重地回道:“敢情何司马解惑”
这是第一次,何瑾阐述自己的观点。
不知不觉间,他也危襟正坐:“朱大夫,一个健康有序的朝廷,就相当于一座房屋。每日风吹雨淋的,总须不时修修补补。”
“可汉室自和帝以降,一大堆幼帝,好几家外戚,再加上层出不穷的宦官与族党,朝政就在这几极之间来回摆动。便相当于虫蚁在内部啃噬根基,时逾百年,再坚固的房屋,也经不起如此折腾。”
“如果朱大夫仔细分析一下,便会看出汉室百逾年来,基本毫无作为,已渐渐丧失调理阴阳、制衡天下的作用。”
“整个朝廷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抓到什么就是什么,除了内斗就是党争。偏偏每次内斗都会耗费一次帝国的元气,由表及里影响民生社稷,天下最后岂能不烽烟四起?”
朱儁上来被这一连串莫名新奇、却极富深理的言辞打懵了,却也感觉脑中的禁锢忽然被打碎,全新的理念如阳光般普照大地,忍不住问道:“那武人董卓的执政?”
“百逾年来,武人便如厕筹。四方动乱时,朝廷想起便用一用,用完就扔。积怨以久下,出一个想要改变这种不公的董卓,岂非很正常?”
“那关东士人”
“士人就更有趣了,百年来他们或直言上书皇帝指斥宦官罪恶,或结党抨击朝政,或者同情救援,始终兢兢业业恪守士人的准则,挽救汉室危亡。”
说起士人,何瑾的态度不由晦暗起来,沉吟后继续道:“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士人也对朝廷逐渐失望,开始意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有了通过武装力量诛除宦官,彻底改良朝政的想法。”
“恰好此时民生艰苦、天下大乱,朝廷无可抵御,只能引鸩止渴放任各州郡募兵自卫。然后,士人就得到了想要的武装力量。”
“说起来,这把刀还是朝廷亲手递给士人的,真以为士人都是泥捏的,没一丁点脾气。”
讽刺完这些,何瑾又一挥手,打断张口欲言的朱儁道:“朱大夫是否又想问,为何武人和士人就不能联合起来,共同治理这个天下,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