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炼铁厂新出的钢材生意还在继续,每隔几天都会运出去一大批。原来的宣慰使周鼎文和费淮也玩够了,上船从长江转运河回家。
现在,向青山到了上缴税收的时间。
武昌府的税收经过增税,现为三万两千多两,白米十一万五千担。
白米只需运到南京即可,供给南京城守卫的士兵。这还算是好的,还有其他地方需要把粮食运送到京城去。
向青山既然是武昌知府,他把今年武昌府的缴税方式做了改变,那就是把三万多两税银上交给汇通钱庄武昌分号,由他们汇到京城总号,并上交到户部。
当然,这其中还要给点手续费,不多就千分之三。
武昌府三万两千多税银,手续费不过九十六两而已,成本远远比自己派人押运税银上京划算多了。
试想要是武昌府把这三万两千两银子派人押运到京城,一路上为了银子的安全首先就要派出几十个得力的军士,还要有自己人跟着去户部交钱。
一个来回少说也要两千里路,花销绝对要超过交给汇通武昌分号那九十六两银子。
没了责任不说,还少了风餐露宿长途奔波之苦。
此举还得到武昌府衙上下的一致赞同,因为这给他们省了好多事,还没了压力。
待京城汇通的大掌柜程玄通把武昌府的税银缴付,户部的官员还很惊讶。
他们惊讶的是武昌府的税银,怎么会让程玄通这家伙来代缴,二是武昌府乃是整个大明今年第一个上缴税款的。
富裕如今松江府苏州府,每年交税都拖拖拉拉的,还经常缴不足。要知道他们今年可是增税几乎达到翻倍的地步,武昌府怎么会这么有钱?
户部官员还问程玄通:“怎么会这样?”
“武昌府的税银少你一文了吗?”
“没有,绝对足额,而且还是头一个!”
“那不久结了!”
拿了收据,程玄通飘然而去,但事情却开始在户部流传开来,并很快在整个朝廷传播。
朝廷也是个四处漏风的地方,这则消息还被在京官员用书信给传递到四方。
天下震动,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
有都察院的御史还说,武昌府的税银怎么能让商家来交付,这不符合规矩!
也有人说,向青山这是在假公济私,为他私人的汇通钱庄在谋取利益。
支持者则说向青山这样做省时省力省钱,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
与武昌府一江之隔的汉阳知府,这座府衙的官吏听了武昌府税银的事,心里大为意动。毕竟谁也不想背着这份沉重的责任上京。
所以他们是向青山最坚定的支持者,还一个劲的鼓动知府也依葫芦画瓢,把税银交给汇通代为上缴。
还给知府大老爷说了其中种种辩解之处。
和汉阳府一样,附近的黄州府荆州府长沙府也有人心里蠢蠢欲动,希望能让府台老爷能这么办。
于是就有汉阳知府的师爷亲自过江,到武昌城内的汇通钱庄找大掌柜许永江打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