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救国?”
“正是。”单福正色道。
“即为救国,先生必有话教我。”
“久闻皇甫大人乃世之名将,胸中有韬略,腹中可撑船,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实不相瞒,某今日前来只为一事。”
“先生过誉了,世之名将愧不敢当。不知先生所谓何事?但说无妨。”
“征兵。”
“征兵!???”皇甫嵩,杨奉,董承三人听闻皆是一脸不可置信。
“正是,不过在说征兵之事之前,某却有一事不明。还望太尉大人不吝赐教。”
“不知先生所说却是何事?”
此人究竟是谁?难道真的能解决征兵之事?皇甫嵩有些期待。因为皇甫嵩已经年过六旬,有南征北战,自然见多识广,深知天下之大,能人异士何其多也。难道此人就是还未出仕之大能?正是因为有这种想法,所以皇甫嵩一开始就对单福礼待有加。
“是这样的,某在朝廷诛董之时,恰好游历至长安。随后朝廷颁布的一切政令,都非常适合放下局势。可以某观之,这种种政令绝不是王司徒所出,要不然王司徒也不会告老还乡。所以某想知道,是哪位高人在为朝廷出谋划策。”
单福毕竟不在朝中,所知的都是朝廷颁发的政令,所以对贾诩还不知道。
“原来先生是为此事。”大脑急转,计上心来。自己何不趁此机会试探一下此人虚实?
“如果老夫说这所有一切都是老夫之意呢?”
“如果都是太尉之意,那某帮助朝廷解决征兵之事后,就会继续游历。”
“这是为何?”
“因为陛下年幼,太尉忠心为国,自可操持一切。然陛下成人以后,心性犹未可知。不求旷世明君,只求亲贤远佞。如今大汉风雨飘摇,各路诸侯拥兵自重,如今更是起兵犯上,大汉真的不能再出无能之君了。但如果陛下真的如先帝一般,那某或投荆州刘表,或投益州刘焉,保大汉宗亲,守一方太平,以全汉臣之名。”
“没想到先生如此高义,倒是老夫做作了。实不相瞒,刚才老夫只是试探先生而已。老夫打仗还行,但对政务之事却不太精通。”
“哦,难道朝廷之中还另有高人?”
“哈哈哈…”
听单福如此说,却引得其他三人一起大笑,弄的单福满头雾水。
“单先生,这所谓的高人并不是他人,而正是当今陛下也。”
杨奉这几天被征兵之事弄的焦头烂额。单福一开始说能解决征兵之事,还颇为不以为意。但此时听到这里,也知道这位单先生确实有真材实料,说不定还真能解决。是以率先为单福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