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指丹田。但李伯阳认为天地根是指百会穴和会。
这也是李伯阳再造丹田的总纲,前些日子还与逸俊清说了只言片语。
李伯阳再次梳理自己的理论: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在这里是指生养万物的源泉,生生不息。是谓道。这是道家典籍不变的真理。
但李伯阳却认为:万物皆为道,由小道的不断积累才能形成大道,才能达到生生不息。天地间任何事物都是道。
比如:身体就是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也是道家真理。
但李伯阳却认为:道生万物,万物又是道之母,道之父!这就是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所以天地根便是指人体的百会穴和会。
所谓堰塞桥通,则任督二脉通。
但只有丹田之气循环怎么能称之为道,无异于闭门造车。
若能上吸九天浩荡之气,下纳九幽阴柔之气,再在体内循环,不仅形成体内之道,更是与天地贯通,这才能达到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如此施为才是真道,才是大道!
这套理论虽不能说与道家背道而驰,但却彻底颠覆了传统理论。
遂又想起前几天在天小客栈疗伤时的情形,自己身体竟然飘了起来,百会穴和会皆有动静。
再与自己的这套理论相结合,灵光一现,登时顿悟,心中狂喜。
当下朗声道:“
天旋浩荡,地转阴柔
乾坤正反,阴阳順逆
玄牝纳新,三清归一
所谓天地人,道谛永恒!”
说完,又思考了一下容易发生的各种可能后,便开始实施。
当下凝神静立,微闭双眼,全身放松,默运倒行逆施心诀,意念直指百会穴和会。
体内灵气自行按照阴阳,向两穴奔涌,在两穴之中,瞬间形成了和天小客栈疗伤时一样的两个锥形旋转体。
这两个旋转体就是“天旋浩荡,地转阴柔”。
向两穴奔涌的两种灵气即为“乾坤正反,阴阳順逆”。
而后两句则是再造丹田更高层次的理论。
随着灵气的不断涌入,李伯阳的身子再次出现了身不由己的情况。
与天小客栈疗伤时一般无二。
只见李伯阳的身体缓缓飘起,四肢开始活动、弯曲。
最后形成了佛家的莲花打坐之姿势。体内灵气密度逐渐增大,身子也随着向前飘去。
平衡,平衡!
只要体内灵气和体外灵气的密度一样,就不会受伤。
所以李伯阳没有操之过急,而是试探着向前飘。
睁开眼睛的李伯阳,见到雄鹰之形随之缓缓变淡,最后消失。
浓雾再次幻化出绚丽的光彩,百花逐渐现形,簇拥在李伯阳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