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地主获得了土地,朝廷的赋税还是得由农民来承担,当农民无力承担时只好抛荒土地成为流民,这反过来又加重了朝廷为维护安定和秩序的负担,当这一负担超过朝廷的力量所能承受的极限时,改朝换代也是不可避免的了,这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原因。
历朝历代虽然都曾经试图通过改革变法,增加朝廷赋税来巩固统治,但从未真正实现过,从未在“国富”和“民强”上找到真正的平衡,苛捐杂税以及繁重的徭役差派总是如雨后春笋般,不知不觉间就找到了疯狂生长的土壤,直到把一个旧王朝葬送,再催生一个新的王朝,然后再重复前一个王朝的循环。
历朝历代惊人相似的更替,少则十年二十年,多则二三百年的轮回,士大夫们皆想通过各种改革来改变这一治乱循环模式,最终无一不以失败而告终,于是士大夫们开始认为这是一种天命,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
另外,崇祯十四年以前农民军在于官军的作战中很少取胜,每次击败农民军都会俘获大量的俘虏,这些俘虏如何安置朝廷始终没有解决,早在崇祯二年杨鹤主政陕西的时候就提出来由朝廷发给农民银两,就地安置这些俘虏,但是由于土地兼并,没有多余的土地地来安置,导致反贼卷土重来时这些农民重新加入反贼。
朱桓希望通过朝廷赐予的土地来安置这些俘虏,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土地所得的收成能够以一个合理的标准来分配。其实在南方某些地区已经实行了定额租,也就说农民无论丰收还是歉收,每年交足固定数额的地租之后其余皆归自己。实行定额租,地主就完全退出了农耕生产,不再直接干预佃农的生产活动,于此同时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也同时被削弱,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农耕生产的积极性也就相应提高了。
如果再通过改进生产工具,以及提高生产技术,进行精细耕作,提高产量,农民能够有充足的粮食养家糊口之后,就乐于腾出多余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比如种植棉花、桑树等等,一部分家庭成员也相应的会脱离土地从事棉布纺织,桑蚕丝织等来提高收入。
如果仅仅局限在朱桓的农庄内,无非每年可以多增加点收入而已,但如果将这种模式推广到整个大明呢?
这也是朱桓当初计划开设钱庄及铁矿的原因,通过钱庄借贷给农民种子、农具、耕牛等生产资料,等到农民收获时就可以拿粮食来还债,只需收取少量的利息即可。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快速的恢复生产、也为朝廷解决了俘虏安置的问题。
当然钱庄向农民借贷不仅不会有利润,反而会因各种天灾人祸导致大量农民还不上债务的情况出现,朱桓也没有打算从这农民身上赚取利润,钱庄真正的利润要从向商人提供贷款来获取。
处理完土地的问题之后,朱桓还要与宋一鹤商议在盐运司之下成立巡检司的事情,由于熊文灿有意调走赵光霁的燕山卫,而湖广境内的私盐还是要继续控制下去,所以必须有一支精锐的力量来执行缉私行动。
那么成立一支直属于盐运司的巡检司就势在必行,巡检司不同于一般的官府衙役,它需要面对的是凶悍的盐枭,因此必须经过训练才行。好在宋一鹤有胆有识,招募并训练出一支精锐的巡检司,朱桓还是相信他的。
PS:今晚朋友拉着喝酒去,只能一更了,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