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佩筠的伤好了以后,姜老太太和崔姨娘就经常在一起商议着下一步该如何走。
这天吃了晚饭后,崔姨娘被姜老太太叫住,让她到她屋里来一趟。夜色渐浓,丫头们点了灯,明晃晃的灯火把屋子照得明亮,有如白昼。姜老太太觉得有些乏,便在一靠在太师椅上一边假寐,一边听崔姨娘说话。
“姐姐,要我说,忠奎和佩筠的事,已经**不离十了。佩筠伤了以后,怡儿对她是照顾的无比周到,她们两现在已经好的不得了;而素莲也因为佩筠救了怡儿,也心存感激,经常去探望,对她也很是亲切。只要这两人对佩筠放松了警惕,那下面的事就好办多了。”崔姨娘打开窗户看了看,确定周围没有人,便关好了窗户,在姜老太太身边找了个位置坐下,小声说着。
“嗯。”姜老太太闭着眼睛点点头,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这么顺利,她很是满意,于是她又问:“那忠奎呢?他对佩筠是什么态度?佩筠对忠奎又是什么感觉?”
“他虽然对佩筠没有表露出什么特别的关心,但是看得出来,他至少不讨厌她,只要多些日子接触,相信会日久生情的。至于佩筠,毕竟年纪还小,这方面的事她似乎没有特别的感觉。不过我探过她的口风了,她对我这个姑姑还是言听计从的,她也知道我不会害她,若我为她指定的婚事,相信她也没有异议的。”崔姨娘自豪的说着,佩筠能对她这个姑姑如此孝顺,都是平日对她家恩惠的结果,想到这,她不禁佩服自己的远见来。
“如果事情都像你说的那样,这自然最好,只是我担心忠奎的犟脾气,他对素莲是死心塌地的好,即便我是他娘,在娶妾这件事上,他也没有退过半步。所以这事还得先从佩筠身上入手,先把佩筠说通了,让她能主动的去接近忠奎,再找机会让生米煮成熟饭,事情就好办多了。只要她怀上了我们姜家的骨肉,这事也就成了定局,由不得谁说三道四了。”姜老太太睁开了眼睛,能不能怀上姜家的孩子,是事情的关键,所以每一步都要计划周详了。
“姐姐说的是。要不先让佩筠去知行堂做忠奎的使唤丫头?这样两人能朝夕相处,总能生些情愫。”崔姨娘心生一计,试探着问。
“就按你说的办吧。”老太太点头,同意了她的主意。
“那我明日就带佩筠来姐姐这儿,这事还是由您来吩咐她才更像那么回事。最好把素莲也请过来,当着她的面,就把佩筠定在知行堂,不然无端端的把佩筠安排在知行堂,恐怕她会起疑心。”崔姨娘做事果然细心周到,连梁素莲的心理都考虑了进去,这让姜老太太倒是刮目相看。
第二日,佩筠就被崔姨娘带到了姜老太太的房里,同在房里的还有梁素莲。行礼请安后,姜老太太把佩筠拉到自己身边,慈爱的问:“你的伤势如何了?这些天我也受了些风寒,总是觉得乏,所以也没去看看你。”
佩筠答道:“已经全好了,劳烦老太太惦记。”
崔姨娘在一边附和着说:“我们家佩筠,身体强壮的很呢,不像那些个千金那么娇滴滴的。她手受伤了,还照样绣荷包,纳鞋底,我瞧见了劝她多休息,她还说闲的发慌,不做点事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