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袁术谋划着以破釜沉舟之决心,一举歼灭北面之敌,王翊也绞尽脑汁,谋划着伏击袁术的时候,孙策的军队正在兼程北还。
庐江太守陆康,任上颇有治绩,爱护百姓,很得民心。袁术派人向陆康借粮,陆康忠于朝廷,自然不借,袁术于是派军队攻击陆康,结果用了一年也没能攻下。袁术无计可施,只得派出自己麾下最得力的大将孙策领军,交给他孙坚的旧将,令他出征庐江。陆康据守舒县,坚守不出,城内百姓,毁家纾难,城外的百姓、士兵也乘夜回到城中帮助防守。城中万众一心,因此一连围攻了四五个月,孙策也没能踏入庐江一步。
当然,从三月之后,孙策其实就不怎么卖力了,袁术不得人心,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北面的徐州和豫州尽在刘备的控制之下,那么袁术就是刘备可选的攻击目标,在这种情况之下,保存实力就成为孙策需要考虑的事情。
孙策回兵的速度并没有袁术想象的那么快,即使他已经接到过袁术催促的命令。孙策在四月十几日的时候就接到回兵的命令,但是四月二十三日,才走到合肥,便没有继续往前走了。
“将军,子衡先生来见。”孙策正在营寨中视察军士宿营的情况,亲兵来报,说吕范来见。
吕范本是汝南细阳人,后来到寿春,结识了孙策。他认识到袁术非成业之人,又深知孙策有雄才,能韬光养晦,必成大事,因此与孙策倾心相交。之后每次孙策出兵,吕范都随行,为之出谋划策,深得孙策信任。
“哦?子衡来见,必有要事,请他在中军稍待,我片刻就到。”孙策巡视一番,觉得军队的营地没有什么问题了,才去见吕范。
见到孙策,吕范连忙起身,道:“伯符,你真的打算要按照袁术的命令,去和刘备作战吗?”
两人各自坐下,孙策眉间愁云密布,道:“我军的粮食、辎重,都是由袁术供给,部下的士兵,也大多数是袁术交给我们的,我不回去,还能怎么样呢?而且袁术虽然德行不堪,但毕竟于我有恩,我不应该视而不见。”
吕范道:“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刘备据有二州,选贤用能,士卒精练,粮食足备,而袁术虽然出身高门,却政德不立,奢侈无度,导致有才之士都不愿意为他效力,百姓对他咬牙切齿。袁术终究不可能是刘备的对手,我们又为何要为袁术陪葬呢?伯符如果想自立,范有壮士百余人,愿为伯符驱驰!”
孙策沉吟不语。
吕范道:“不如请德谋、公覆、义公三位老将军来商议。”
孙策点头,道:“斯言是也。”
片刻,程普、黄盖、韩当三人到来。他们当初跟随孙坚征战四方,劳绩素著,孙策对他们十分尊敬,起身相迎,呼曰“伯父。”
问候已毕,孙策开口道:“子衡劝我不应该去救袁术,三位伯父有什么看法吗?”
三人互相看了一眼,程普站出来,道:“我们三人已经商议过,袁术反复无信,不恤民力,又没有大义的名分,士气低落。虽然我们不知道确切的战况,但根据我们自己的信报,刘备所任命的汝阴太守梁习、汝南太守李通已经击败了孙文阳,并渡过淮河,有从西面进围寿春的可能;北面王翊督领关羽、张飞等数万人,已经截断了寿春、阴陵之间的联系;东面,刘备任命的九江太守陈瑀正在想阴陵方向进军,而广陵太守赵昱则与扬州刺史刘繇一起进军历阳;南面,豫章太守朱皓已经有了起兵的迹象。袁术四面受敌,孤立无援,民心已失,这是必败的格局,没有胜利的希望。子衡说得对,我们不应该再站在袁术一边。”
孙策的堂兄孙河也站出来,道:“这些年来,我们孙家为袁术做得够多了,我们早就不欠袁术什么。这次,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再为袁术流血。”
众人纷纷称是,孙策暗暗点头,道:“各位且先回去休息,容我再想想。”众人于是告退。
是夜,孙策一宿无眠,满脑子回荡的都是当初孙坚纵横荆豫之间,所向无敌的景象,以及舅父、母亲对自己的期望,不由得暗自垂泪。
好不容易捱到天明,亲兵来报,朱治来见。
孙策顿时振奋起来,道:“君理向在历阳,此番来见,必有教我,快请。”
片刻朱治到来,见面便问道:“袁术现在形势不利,一定会让伯符急速回兵救援。伯符迟疑不进,莫非是有自立之心?”
孙策尚未应答,朱治便道:“伯符不必忌讳什么。当初我随文台公征战,纵横中原,何时愿意屈居人下?伯符有文台公的勇略,又能戒急用忍,这是成就王霸之业所需要的品格。难道伯符愿意一辈子为袁术奔走效命吗?”
朱治这番话可谓说到了孙策心坎里。
孙策让亲兵退下,恳切道:“自从先君去后,我便无日不想着为父报仇,然后成就大业,但势力微弱,所以只能暂时屈身忍辱,为袁术征战。但是我无时不刻不想脱离袁术,自己做一番事业。现在或许正是良机,君理有什么可以教我的吗?”
朱治道:“如今朝廷的权威已经崩坏很久了,关东没有安定的迹象,北方的诸侯们,大多占据一州的土地,拥有兵力动辄数万,我们无法与他们抗衡。如今江东纷乱,刘繇、严白虎、王朗、朱皓都占据一方,互相不服从对方。这些人都只有割据郡县的才能,不足以称霸一方,伯符如果能够率兵渡江,数年之内,一定可以击败他们,占据江东。治是丹杨故鄣人,在当地颇有声望,伯符如果愿意渡江,治愿全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