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拜谢。
又道:“备与子龙,恩如手足,有分忧共患之义,本应同往奔丧。只是徐州未宁,青州多事,刀兵不息,不能片刻离开,望子龙勿怪。”
赵云流涕道:“使君努力以国家为重。”
刘备于是令人取笔墨来,为赵云的亡兄亲作了一篇悼文,叫来一个亲兵,把悼文交给他,嘱咐他跟随赵云回乡奔丧。又问赵云道:“子龙何时登程?”
赵云答道:“云心中大乱,只望早回到家中,得见亡兄遗容。今日尚可行,目下便走。”
刘备非常理解赵云的心情,也不多留他,令取钱一万,交给赵云作程仪,金二斤,为丧葬之费。
赵云坚辞不受,刘备再三不许,这才接受了。
刘备派人叫来关羽、张飞等,一同送出辕门外。刘备十分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眼看天色将黑,便问赵云道:“子龙何时回来?”
赵云道:“此去千里,归期难料,或一二年,或三四年。然请使君放心,云但有一口气在,便绝不背弃使君恩德也!”
于是飞马而去,刘备派去吊唁的亲兵也打马跟上,很快就消失在暮色之中。
送走了赵云,刘备觉得浑身不舒服,原本还打算看一会文书,也觉得看不下去了,便披甲挂剑,带着卫队巡营。
不论如何,在军中拥有很高威望的赵云的暂时离开,给这支即将奔赴徐州,与强敌交战的军队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王翊于浊水募兵的同时,刘备也在临淄募兵,招募了新兵两千多人。新兵毫无作战经验,也不懂军中的条令,所以军营里的事务就非常繁多。几个别部司马和军司马几乎都是一个掰开做几个用,刘备也不得闲暇。
不过等过上一段时间,军务粗定,就不会这么繁忙了。只是到了那个时候,估计已经到了徐州,又要费心于与曹军交战的事情。
想到这些,刘备叹道:“志士劳心,壮士劳力,天下何多事乎!”
闻者莫不奋发。
刘备这边发出回信,王翊在浊水军营之中很快就收到了回复。其他事情都不出王翊预想,唯独刘备会派关羽前来统兵,却是出乎王翊的预料。不过转念一想,新募的士兵身世清白,可以倚重,刘备自然也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自然要用最信任的人来统帅。
对于田楷的小气,王翊已经是忍受到了极限了。王翊急于到徐州去,于是立即将招募的工匠集中起来,次日平明派人送他们到临淄。
在关羽到来之前,王翊这边除了训练军队之外,再没有什么事情好做。王翊左思右想,把八百屯卫集中起来,也按照军队的模式,编为四曲十六屯,屯下不设队,直辖什、伍,参与新兵的训练。
对于王翊的做法,屯卫和他们的家人并没有什么异议,屯卫们得到的训练越充分,他们的财产安全才越有保障。
在这个年代,制约军队训练最大的因素始终是粮食的缺乏。
军阀们大多并不会劝课农桑,发展生产,而只会向百姓索取;因为这个缘故,他们常常不得不以高压来维持对军队的控制,表现在平时,就是不给士兵吃饱饭,这样他们就没力气闹事——当然不给他们吃饱饭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粮食缺乏或者贪污成风的军阀们大多没有足够的粮食供给军队,也不敢让士兵随时吃饱,所以只在打仗前给士兵吃饱饭。至于平时驻扎的时候,差不多就是一顿稀粥一顿干饭,以维持士兵不饿死。这样的后勤供给水平,自然只能保持最低程度的训练,令军队的战斗力严重不足。很多时候,能够做到四五天一操练的军队,已经非常难得了。
所以战斗力强大的军队,领兵者往往治军严明,使得士兵既感恩,又畏惧,这就是所谓的“畏威而怀德”,自然所向无前。
军阀和政治家的区别,有一小半在这里。
王翊在浊水训练军队,每天从早训练到晚,这样的训练强度,估计即使是在汉朝最强盛的时候,也未必有几支军队能达到。
他拥有超越时代的眼光,自然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白天的训练结束之后,就召集军官,教他们读书认字,鼓励他们成为文武兼备的人才。这等做法,不但是当世没有过,就是翻遍古代的兵书,也找不到例子。
然而王翊自有一套理论,声称“将为兵之胆,兵为将之体”,练兵的同时,还要“练将”,练兵不过是训练其体魄、行列、战阵,练将就要教其文字,培养知识、教授兵法。
这理论虽然新颖,却有不可否认的道理,于是浊水人人信服。
又过了两日,关羽到来,和他一起来的,还有一百名军官和老兵,其中四十人归王翊,用来训练屯卫,其余则是关羽的旧部。
王翊带人把他们迎接到军营之中,设便宴接风,使新兵为关羽表演行列,关羽见新募之兵行列严整,便问王翊练兵之法,王翊就将自己总结出的训练纲要交给关羽。关羽看后,结合自己的认识,用来训练他自己的军队,不过这又是后话了。
对于关羽带来的赵云离去的消息,王翊也暗暗叹惜。赵云离去,等到了徐州,可用之人又少了一个。
赵云是优秀的骑将,刘备帐下诸将,论统率骑兵的能力,无人可与之相比。如此一来,骑兵作战的时候,战斗力就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且除了赵云之外,大概也就刘关张三人镇得住那些幽州来的乌桓、杂胡骑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