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翊先派了一个士兵去向刘备禀报,顺便窥视一下曹豹等人和刘备的距离。
送葬的队伍不小,但是持有兵器的,不过五六百人,其他的不是士绅就是普通的百姓,还有一些各地来的官吏,加起来有三四千人。
这几百士兵除了要护卫灵柩之外,还需要在前开道,自然很是分散。王翊派出去的士兵很快就找到了刘备的位置,回来报告王翊。王翊趁着没人注意,带着人混进了送送葬的队伍,虽有人看见,也没有声张,只以为这是正常的轮换安排。
在几十个心腹把外人挡开之后,王翊开始向刘备报告他去拜访张昭的成果。
虽然王翊并没有请到张昭,但是能够得到张昭如此许诺,刘备也很是满意了,所以赞了几句王翊办事得力之类的话。
紧接着,王翊开始报告章诳的事情。
刘备听完,道:“丹杨兵骁锐善战,若是尽数遣返,我也颇为不舍。若依子弼之计,分而治之,也算不错。不过子弼今日行事,有些凶险了。”
王翊回想起来,也暗暗点头,若是章诳不怕死,或者曹豹他们还有安排,那么王翊今天不一定能够迫使章诳背弃曹豹等人,反而可能迫使丹杨派彻底决裂——其实即使是现在,王翊也没有确信,章诳真的投靠了己方,所以王翊派人去沛县调兵,就是为了在必要的时候,使用武力。
刘备叫过陈到,让他安排人手监视曹豹等人,一旦章诳来见到他们,或者他们有什么异常的举动,就立刻来报。
王翊道:“我已派人调本部兵来萧县,以防万一。我们可先与曹豹等人商议,劝他们带兵回乡,士兵去留皆凭自愿,如此则不必动刀兵,两相利也。若曹豹等人不从,或者有变,则动兵击之,扣押曹豹、许耽,以他们的名义控制丹杨兵,然后把丹杨兵分拆开来,愿意留下的,单独编成部曲;想要回乡的,交还给曹豹等人,让他们带兵渡江,不过在此之前,都要控制住曹豹等人和他们的主要党羽。”
刘备叹道:“事情怎么就到了这个地步!”
王翊道:“明公不必自责,是曹豹等人心怀不轨在先,自取其咎而已,明公在这样的情况下都不杀他们,已经仁至义尽。以翊之见,若非陶恭祖新亡,不宜杀戮过重,当尽诛曹豹、许耽等将及其党羽,然后收其兵众。”
一旦不用亲自动手的时候,王翊总能出一些狠辣的计策,而毫无心理负担。
王翊又补充道:“若是仅动用翊本部兵力,难保万全,明公应该令关、张二将军及吕都尉整顿士卒,并调明公本部人马准备赴郯城,以控制局势。若能不动干戈,自然最好,若是动兵,则须以雷霆之势,平定乱局,以防止更大损失!”
刘备沉吟片刻,点头同意,又道:“既然如此,我当与糜子仲、陈元龙、赵元达三人商议,让他们暗中调兵赴郯城,以策万全。”
王翊赞道:“明公高见。”
至此,刘备集团对付丹杨兵的办法基本确定下来,那就是先利用大势,分化丹杨兵,劝说丹杨派的主要人物带兵回乡——就像彭城相薛礼那样——有所不同的是,薛礼是一个人跑的。如果这样的办法不行,那么就只能动用武力,在给陶谦下葬的时候就控制住丹杨派的主要人物,然后利用他们来做文章。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章诳没有把一切都抖出去——如果章诳为了同乡情谊,甘愿冒着被曹豹等人猜忌的危险,甘愿放弃自己的前途,甘愿放弃王翊许诺给他的东西的话,王翊也无话可说。不过想来章诳虽然算不上聪明,也应该知道若是丹阳兵和刘备发生军事上的冲突,胜算几何——若是丹阳兵胜算大的话,曹豹等人干嘛还要先假装服从,然后“见机行事”呢?
章诳反水回去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不是不存在,如果真那样的话,就准备打仗吧。王翊就不信,己方五六万人,在有预谋的情况下,还打不过一万多分散的丹阳兵。
直到第三天中午,送葬的队伍才走到萧县东北三十多里的汴水边上,抵达此行的目的地。在这段时间里,章诳见过曹豹等人一次,便又匆匆离开了。当然,他也偷偷来见过刘备,主要是报告他在曹豹那里所说的内容——是真是假很难说,不过之后曹豹来见刘备的时候,一改平时不阴不阳的脸色,倒令王翊颇觉意外。
难道是章诳对曹豹的麻痹起到作用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或许不必花太多功夫。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王翊目前为止对曹豹意图的判断,全都是基于自己的固有印象和章诳的一面之词作出的,曹豹本人的话,他并没有听过。
想到这里,王翊猛然出了一身冷汗,这种判断方式若不改变,迟早会吃大亏。
在一段冗长的礼仪之后,陶谦的棺椁伴着王翊完全听不懂的祷辞开始入土,数千征调来的民工负土成坟,建造坟墓的地上部分。除此之外,陶谦无论如何也是朝廷封的县侯,所以还有专门的民户为他守坟,这些事情自然有人去安排。
在当晚,陶谦墓地旁临时搭起的帐篷里,刘备将这次送葬队伍中的实力派代表全都召集起来,商议大事。
这是第一次由刘备召集的包括了陈登、糜竺这样的徐州本地人和曹豹、许耽这样的丹杨派的会议,所以自然而然就有了非必寻常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