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当时国内的经济水平的限制,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迫切需求,引入了大量的外资投资机构和企业。
这就使得很多研究成果并不能成为国内企业的获利方法,从而导致本该有的“产研一体化”良性循环道路的崩塌。
造不如买嘛!人家的高技术产品好,甚至可能比你还便宜,你选哪一个?
另外有时候地方为了引进外企,带来税收,很多有些技术(也许并不先进,但至少有)的企业被出售……
当然也不是说引入投资不对,毕竟也是因为有这些投资,中国经济才能在几十年里飞速腾飞。
只能说中国在近代欠的“债”太多了,补上去实在是太难。
……
就从李星灿最熟悉的机械领域来说:
高精度,超高精度(0.01—0.001微米)机床,又被称为工业母机(通俗来说就是用来制造机床等机器的。),一直都被RB,德国,美国等国所垄断。
虽然从近几十年来看,由于吸引外资加上“世界工厂”的加成,中国基础制造业一直在急速的提升,但是在工业母机这样的高精端领域依然远远不如那些在工业领域深耕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牌工业国家。
基础制造业是中国一直以来赖以快速发展的根本,在这样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也算积累了一些技术人才,资本以及相应的“产研学”配套体系,有了向更高水平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但是在这样的几十年发展中,在高精度机床(甚至可以说产品)领域,中国却始终没能占据一席之地。
究其原因,还是积累太少,根基太浅。
在这样最顶尖的科技领域,往往是对于一个国家很多领域研究水平的综合考量,并不是从一个领域获得突破就能行的。
此外有些领域,我们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当我们从零开始的时候会显得十分艰难,往往会走错路。
而这也是为什么,在半导体领域,很多人都是海归。
在有些领域,有个熟悉前方的人带着真的能少走很多弯路。
就说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逆向工程”技术。
在借鉴了美国F110发动机(没有原型机,借鉴的民航机以及从巴基斯坦获得一部分的资料,愿意了解的可以自己去查一下),历时27年之后,在2005年我们成功的研发出了太行发动机——涡扇10。
当然,什么经常空中停车,大修的时间极短,使用寿命问题,部队不愿意接收……
最初的时候,舆论一度叫嚣着要实现飞机部件全面国产化,后来就没声了。
最后还是先进口俄罗斯的al31发动机作为歼10系列的发动机,直到重新优化设计。(据说后来官方口径又改成仿造al31了,所以你懂的……)
不论这个研发产品的失败与否,其实这个过程才是极其重要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至少锻炼一批相关人才,积累了相关经验,这才是无价之宝,之后才有了我们自己的涡系列发动机
(歼20都用上我们自己的发动机了。)
……
所以李星灿觉得对于“光刻机,高精度机床,发动机”这样的涉及多方面的“高精尖”技术,真的没有捷径,只有夯实各个领域的基础,然后再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出来。
改用“五代十国柴荣”的三个十年计划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十年积聚人才;十年修己身;十年横行天下”。
(当然现在看起来,人家好像不给你这个修己身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