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真如箜篌教习所讲去等那适逢其会、福至心灵之刻吗?
关于这一点,直到大课结束时箜篌教习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或许这足以证明此项才是最难做到的。
下课的钟声响起,女教习倩影悄然离去,而台下的少年们却久久不愿离开,适才所讲的内容无论是对于天赋高还是低的少年而言都极具参考价值,尤其是昨日那以弱胜强之事,真实的发生在众人身边。
对于许年而言,这堂课接受的信息更多,除却正面印证了自己所想之外,还有优势被确认后的惊喜。
提升神书契合度需要身临其境、需要了解背景故事、需要真切的感受到神书所思所想,前两点是为第三点做的铺垫,这三点其实是逐步递进的关系,可以精简转化为一点,那就是感受神书所表达的意境,感受先贤持笔而书时的所思所想。
对所修习的神书理解越契合先贤成文时的所思所想越能发挥神书的威力,反之则是发挥不出或仅施展出应有威能的十之一二。
神碑现世至今,人们开悟的神书不下万万,而收集起来的不过凤毛麟角,即便是双月之下最大的元一藏书楼,其中十万神书也不过是总数的冰山一隅。
这些源自许年前生世界的经典文章,降世时可并无作者介绍、背景介绍,只有个勉强定下位阶的朝代标注。以如此少的信息,去理解华夏古人那些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用典无数晦涩难懂的诗词文章,可谓难上加难矣!
许年神碑点化时开悟的渡易水歌已经被登记收录在了典籍浩如烟海的元一藏书楼中。若是有学子选修,他们不知道荆轲、不知道燕太子丹,不知道荆轲刺秦那慷慨悲歌之故事,选修学子仅从字面上理解,绝对会以为这是一首道尽绵绵愁思的离别之诗。
如此理解,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怎能提高契合度!
箜篌教习所言开悟后的神书修行者们大部分的天赋神书契合度都保持在十之三四,这还是因为在开悟之时可借天地之力得窥神书作者成文时的一缕情绪波动,比如许年开悟渡易水时的些许慷慨悲歌之情、入定赠范晔时的点点离思、或是临场激发敕勒歌时的微微怅寥廓之意。
对于非天赋神书而言,若无前人指点,那就只能靠自己的第一印象去摸索,那样初时有个十之一二的契合度就算是不错了。
神书作者、创作时代背景、所表达的感情、意境这些都是熟读经史子集、参加过诸多传统文化比赛的许年所能掌握、了然于胸的。
这个世界虽然让自己两度经历亲人离散之苦,但它并没有抛弃自己堵上所有的大门,而是竟然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开了一扇能触及此方天地奥义至理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