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要入狱,尝尝免费的公家饭是啥味道。这一点卫臻想diss尹哥,你说你也是一县之长,就算当初老李砍死老赵时你不在任,上任后这事儿你不管管?非等人家赵娥报了仇,犯了法,你出来表示欣赏与同情了,这是个嘛思路?
尹哥跑了,这事儿闹到了酒泉郡,同乡们因为这件事,也不笑话赵娥了,都跑到城里来,为赵娥的烈义行为悲喜、慷慨、感叹。就是声援赵娥,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凑热闹的。主管治安的郡尉家境可能不如干福禄长的尹嘉,一家老小需要恰饭,没有尹嘉那么牛,怕上级追究,不敢公开释放赵娥,先私下沟通,让赵娥自己跑路。结果人赵娥铁了心的要恰公家的饭,高声抗争说:“枉法逃死,不是我的本意,如今仇人已杀,犯了死罪,请求你们依法收我入狱,以保国法的执行,即使再有万死,对我来说也很满意。”
郡尉还想劝劝她,赵娥胡兰姐附身,大义凛然的说道:“我虽然渺小,但还懂法律,杀人之罪,国法难容,如今既然犯罪,无理可逃,请求论罪惩处,用我的尸首在街市上示众,肃明国法,这就是我的愿望。”
协商不成的郡尉还想让人强迫把赵娥送回家,人赵娥理都不理,坚持已见,吃定免费公家饭了。最后郡尉无奈,只得将她收押起来。
知道这件事的凉州刺史周洪、酒泉太守刘班等地方长官联名上表朝廷,禀奏赵娥的烈义行为,最终灵帝下令,赦免赵娥的罪行,地方上刻石立碑显其赵家门户。太常宏农张奂等显贵登门看望,赠予20段束帛,以此勉励。各地听到赵娥大义的人,都纷纷赞美她的高尚、伟大。本是杀人犯的赵娥,反而成了名闻天下的道德楷模。
卫臻恍然的就是这个,他一个后世人听到这个事儿,自然觉得很诡异。但典韦一提醒,他才想起,现在是东汉末年,复仇的风气依旧流行,从官员到精英阶层,再到社会底层,对复仇者都是一致认同的。像前些年阳球杀侮辱其母的郡吏全家,夏侯惇十四岁为师杀人,都是被人夸赞的居多,阳球还因此举了孝廉。
还有更早一些的苏不韦为报父仇,小苏老子苏谦与司隶校尉李暠有矛盾,结果被李暠利用职权给下狱弄死了(又一个姓李的反派,李姓委实是大姓氏),小苏哥报仇是一定的,无奈李暠比李寿段位高多了,几次行动都没有成功,随着李暠防范越来越严密,深知再也没有下手机会的小苏脑洞一开,果断赶回李暠的家乡,掘了李暠父亲李阜的坟墓,割下李阜的脑袋,在老苏坟前祭奠。以祭亡父在天之灵。唉,你说人家过世的老李冤不冤?就这,当时太原名士,被称为‘有道先生’的郭泰郭林宗听说后,点了三十二个赞,说小苏为了复仇,竭精惮虑,百折不挠,而他只是一介平民,这种行为难道不比伍子胥更值得称赞吗?值不值得卫臻不知道,他估计听到这话的楚平王没准正撕巴刚作古二十年的老郭呢。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卫臻觉得不在乎什么法律健全不健全的,最核心的原因在于现在的社会意识形态。
这时的意识形态为儒家思想,其经典文本是《春秋》。还是公羊学派占主流的《春秋》。而公羊派的思想特征之一,就是对复仇的推祟。
“君弑,臣不讨贼,非臣也;子不复仇,非子也”
瞧瞧,这个是正正经经写进公羊春秋里的。当然,也不能说人家公羊派歪曲圣人之言,毕竟儒家的祖师爷孔圣人也是这个主张。
《礼记檀弓上》记载,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知何?”
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啥子意思呢,子夏的话估计都懂,就是面对父母之仇,我要怎么办?在后世眼中,中庸温和的圣人怎么回答的呢?是要睡草席,卧薪尝胆,枕着兵器睡觉,枕戈待旦,绝不做官,与敌人不共戴天,路上要是遇到了,根本不要考虑回家拿兵器,让敌人有机会跑,直接冲上去拼个你死我活。
老祖师爷面对家仇态度暴躁的都让人有些接受不了,更激进公羊传中有“九世犹可复仇乎?虽百世可也。”之语。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