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五个也异口同声地喊了吴老太一声:“大娘好。”
“好,你们都到齐了,真是太好了。”吴老太欣慰地说。
吴德义和梅二娘老两口迁往县城是1981年年初的事,吴德义于次年腊月在县城的居所去世,遗嘱落叶归根,还葬祖坟所在的横河村大山垅。
在吴德义还在世的时候,梅二娘是和吴德义一起来挂山的,儿女们都是吃公家饭,请不了假的,他们也没强求。
这个清明是吴德义过世后的第一个清明,梅二娘要求全家出动,务必到齐。
尤其是老大吴文汉,身为长子,必须要到,不然成何体统,所以五个儿女都请了假。
孙子辈也来了两个,分别是吴文汉的双胞胎儿子吴明振、吴明兴。
就文字辈来说,如果按照年龄排序,从长到幼是这样的顺序:吴文中、吴文莲、吴文国、吴文汉、吴文芙、吴文蓉、吴文华、吴文夏。
虽然吴文芙比吴文蓉大一岁多,但结婚却比她晚,本来定在年初正月里摆酒,因为吴德义的过世,只好拖到年底,未婚夫是她大姐吴文莲给她介绍的,县一中的一个离异的数学老师。
随后,两房文字辈的也互相寒暄问候,而吴明媛和吴明敏则显得十分怯生,各自躲在大人身后,偷偷地探头出来看。
这会儿,吴家祖宅显出久违的热闹气象。
吴文中在和吴文汉攀谈,他们聊起了改革开放的趋势,吴文汉告诉吴文中,现在政策越来越明朗了,人民群众的干劲很足,市场十分活跃,劝勉吴文中解放思想大胆干。
说着说着,吴文汉突然说起最近的物价,说根据多方面的消息汇集,他隐隐感觉物价可能要上涨,但是究竟涨多少,他却说不准,只提醒吴文中留意这一块。
吴文中听进耳朵的,却是另外一层意思,是不是意味着他从今天开始,就可以大量炼油储货了,等物价涨上去再卖,当然他并没有把这个小心思跟吴文汉明说。
吴文莲、吴文夏则在和吴文华聊天,而白玲、张翠红则忙着搬椅送凳,端茶倒水。
吴文华因着两个小舅子在县一中读书,去一中找过大姐吴文莲几回,吴文莲对余高、余宁赞不绝口,说不出意外,名牌大学是没跑的了,最不济也能考上本科。
吴文华高兴不已,连声道谢,因为吴文莲多少还是关照过余高、余宁的,更何况是两个高材生,哪个老师都喜欢。
余高、余宁在同一个班,数学老师就是吴文芙的未婚夫,所以吴文华也谢了吴文芙一回,这却把吴文芙搞得很尴尬,刷地羞红了脸。
吴文夏则问起吴文华砍树的事,吴文华忙说,这阵子都没去了,已经转行杀猪打屠。
吴文夏连连点头称好,讲解起最新政策来,吴文华竖耳倾听,又保证了一回,将来绝不再去砍树了。
吴文夏甚至吓唬道:“兄弟人不说两家话,我就先把话挑明了说,如果因为这事被抓进去,就别怪我没去牢房捞你出来。”
吴文华笑道:“理解,理解,政策都讲得这么透彻了,我哪还会犯这种糊涂事?”
“那就好,”吴文夏点头道,“把我的话记住了。”
吴文华点头答应着,吴文夏感到很满意,转而说起想去看一看他新生儿子,这一提议起,把所有人的兴趣都提了起来。
梅二娘忙召集众子女,说没有买东西,咱们就送钱,而且这年头送钱更好,谁不喜欢大团结啊?
当母亲的一声令下,五个子女便爽快地一人掏出两块钱,再加上她自己掏的五块钱体己,凑得十五块钱,其乐融融地朝吴文华家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