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开国之初,儒生叔孙通马屁式辅佐的道路探究,文帝一朝,贾谊学霸式论证的尝试,乃至于景帝一朝,儒生辕固自杀式走红,都是儒家在寻求汉室政坛的生存之道。
但令刘弘万万没想到的是:儒家对于日后的强盛,所做的努力远不至这一丁半点!
这件事,还得从去年年初,刘弘颁布诏书,改元正武时说起。
对于任何王朝而言,改元一事,都算得上毋庸置疑的大型政治事件。
无论是由于先皇驾崩、新皇登基导致的改元,亦或是皇帝在位期间一拍脑门下决定,都属于普天同庆的喜事。
为此,刘弘也案往常的惯例大赦天下,并向官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赏赐主要是粮食。
紧接着,自然就是政治事件中的保留项目:官僚阶级集体拍马屁了。
短短半个月,未央宫内就飞进数不尽的贺奏,无论是文人士子,亦或是朝臣百官,都没有在那次大型拍马屁活动中幸免。
对这种友好的阶级沟通,刘弘自也是不置可否,象征性的许下了几百匹布的赏赐,便也没再多管。
真正让刘弘感觉到事情不对劲的,正是贾谊成为尚书令后,将朝臣百官的贺奏筛选,送到刘弘面前的部分!
对于滞留长安,寻求偶遇举主的文人士子,刘弘自是大致扫了一眼名单,看看有没有眼熟的人名。
至于这些人递上的马匹折子,刘弘是一张都没看。
但朝臣百官的贺奏,刘弘出于彰显朕尊敬公卿百官的意图,便大致看了一眼。
不看倒好,这一看,让刘弘吓得好几天没睡着觉!
众所周知,在汉初政坛,无论是皇帝颁布诏令,还是臣子上奏议政,其书中内容,都要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部分,是需要引经据典,以加强言论可靠性的。
朝臣百官给刘弘上的贺奏也不例外在拍马屁的同时,公卿百官同样没忘记引经据典。
好巧不巧,刘弘那几天,刚好在恶补黄老学派的理论知识,以备做日后之用。
黄老学,毕竟是执政学派嘛,刘弘哪怕不精通,也多少要有些了解。
就这样,满脑子道可道,非常道,就连做梦,都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刘弘,看到了一篇篇写满仁义道德的贺奏。
再看看贺奏末尾的署名,这一下,刘弘终于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在汉室鼎立不过二十余年,朝堂百官清一色黄老学出身的现在,刘弘在朝臣百官的贺奏当中,几乎看不见几句黄老学经典的影子!
反倒是儒家思想,如君臣尊卑圣王之道仁治天下等内容,刘弘看了不下百遍!
如果说,这种奏折是出自贾谊陛下,亦或是眼前的老博士浮丘伯、殿内跪着的陆贾所写出,刘弘倒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
但这是汉室初啊!
推崇小政府,讲究法无禁止则无咎,推崇黄老之道的汉室初啊!
高皇帝往儒生帽子里撒尿、与故曲周侯郦商之兄郦食其留下高阳酒徒之典故,才过去二十年!
距离曹参连续许久三个月,以彰显垂拱而治的正确性,也才过去十多年!
别说和李斯一起治刑名学的廷尉吴公了,就连正版儒家出身的御史大夫张苍,都写不出那么一篇儒里儒气的贺奏!
难道在这二十年甚至十几年间,儒家的思想核心,就已经渗透进了开国执政学派:黄老学?
刘弘绝不相信,诸子百家中,堪称最不能打的儒家,有这般逆天的本领!
刘弘更不相信,殿内站着的这数百人,在历史上留下了黄老执政的传说,实际上,却都是学诗、书、礼、乐的儒家学子。
这样一来,事情的真相,就显得一目了然了。
在沉浮宦海的过程中,这满堂公卿,都在大环境的熏陶下,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而这个结论,无疑是在刘弘心中,沉沉落下了一记重锤!
对于历史上,武帝猪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刘弘在个人情感上,是一直抱有遗憾的。
诸子百家争相闪烁,各家思想交融结合的摧残时代,实在是令人心生向往。
即便是出于现实角度的考虑,贵为汉天子的刘弘,也不希望汉室政坛,成为儒家的一言堂。
所以对于儒家,刘弘是极力按捺个人情感上全面扫除的冲动,偏向于客观角度的适当戒备,促进诸子百家重新摧残汉室的。
最起码,也要促成儒、法、墨三家并存,黄老学一直作为备用方案存在的局面,才勉强算得上刘弘认知中的健康的学术格局。
这样一来,对于儒家称霸学术界的意图,刘弘自然是持有十分的戒备对于朝臣百官说话都儒言儒语,刘弘也有意扭转。
在原本的打算中,刘弘并不急于压制儒家,即便是在发现朝堂学术氛围现状后,刘弘也依旧这么想。
毕竟再怎么说,儒家现在也只是个弟弟。
但陆贾出使南越一事,以及从南越带回来的外交成果,却是让刘弘感受到了一些急迫感。
儒家野蛮增长的负面影响,已经影响到了汉室的实际利益了!
就拿陆贾此次在南越的所作所为,拿儒家一句臭名昭著的思想核心来说,就是先有家,后有国。
说白了,就是个人利益大于国家利益。
对此这个时代而言,这样的看法也更受广泛认可。
但对于刘弘而言,这算是少有的绝不能入乡随俗的时代背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