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们直接选出了自己的代表,而秦王李世民,不但符合他们的利益,而且他有足够的实力,投资他,看上去是一个不错的买卖。
而且后面如果李世民统一的大唐全境,那么武阳府和临安府等地,不就是他们能够获得的收益吗?
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思,这些世家大族对于李世民一统大唐的行动很是支持,无论是钱粮还是兵员,都接连不断地提供出来,就是为了能够在这一次的战役中获得足够的收益。
“陛下,吴起的武卒太强,陈心石又在东临府陈兵二十万,显然是要牵制住我们的主力,为窦建德南方的行动增加胜算。”
御史中丞司马懿也站出来说道。
这个曾经的大唐军阀在投靠了李世民之后,混得并不是很好。
鉴于曾经他对刘黑闼下黑手的事情,李世民并没有给与他一点兵权,就算是文职,孤家寡人的人也比不过长孙无忌这种世家子弟。
不过,其到底是跟随李世民较早的老臣,在李世民称帝后,他也被升为了御史中丞,在朝廷之上,也算是有了一定的权利。
“陛下,大周的二十万大军,虽然明面上看是防备我们,实际上防备的,却是那些匈奴人。”
“当年匈奴左贤王部被霍去病一战打残,让双方之间的仇怨到了一个新的地步,现在陈心石磨刀霍霍,显然是要对匈奴人动手了。”
大殿之上,李世民的另一员大将公孙衍说道。
历史上的公孙衍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因任犀首之官,所以当时被人称为人“犀首”。
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纵横家,和张仪同时,于秦国为官,曾佩五国佩印,是张仪的连横策略的主要对手。
公孙衍历仕秦国、魏国、韩国。公孙衍最后又回到了秦国并担任秦国的相邦。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诸国合纵抗秦。
这位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大师对于大周的军事行动经过仔细的分析,他认为,大周皇帝确实对大唐领土有窥视之心。
但是大唐并不是他们的第一威胁,无论是身为西宁府刺史的卫青,还是大周皇帝陈心石,他们的目光始终聚焦在匈奴人身上。
这一点从未变过,而且,只有匈奴人的实力依旧强大,那陈心石就无法对大唐展开大规模的攻击。
从西宁府到东临府,大周和大草原的边境线已经够长了,这么长的边境线,要是没有足够的士兵守卫,匈奴人就会跟那些饿狼一样,从缺口鱼贯而入的。
所以说,在没有解决匈奴人的威胁少,陈心石不会对大唐动手。
公孙衍见李世民颇感兴趣后,便接着说道,“陛下,现在我们主要的威胁就是窦建德,所以只要我们能够集中精锐,先灭张士诚,再灭窦建德,而太原府这边,只需要留守一些防守的士兵就行了。”
“陛下,万万不可啊,陈心石狼子野心,他一见太原府兵力薄弱,必定会主动出击的,当时的东临府,可就是这样陷落的。”
“况且,匈奴人可不光定着大周那边,一旦太原府的防守兵力太弱,让匈奴人找到机会,那后果可不堪设想啊。”
李广立马就站出来反对。
这位飞将军认为不但要重兵防守太原府,而且还应该在太原府编练新军,准备应对匈奴人的威胁。
而武阳府的张士诚和临安府的窦建德,终究只是小有名气的贼寇,而已经统一的大周和旁边强势的匈奴人,才是大唐真正的威胁。
况且太原府作为边关重镇,一旦这里失手,那大唐一半的领地都会遭受到匈奴人的劫掠。
内地的城池,可不像边关要塞那样容易防守,也没有大量的兵力驻扎,要是敌人大举突破太原府,那大唐可就危险了。
“陛下,太原府一失,皇都也就失去了屏障,到时候敌人很可能会直扑这里的。”
众多的大臣也出来劝谏。
太原府是大唐的北方屏障,这里不容有失。
尽管在公孙衍看来,李牧就算是用五万人,也有能力支撑到他们平定窦建德和张士诚,可其他的那些大臣冒不起这个险。
窦建德可以慢慢平定,可广信府却不能够有任何危险。
“众卿家说得有理,太原府乃重中之重,自是不能有失的,这样,除了李牧的十三万大军和二万突厥骑兵外,左武卫中郎将李广,再统领二万精锐进驻太原府。”
“由千牛卫大将军公孙衍担任统帅,归德大将军侯君集,定远将军司马师,宁远将军李敢等人为副将,统兵十万,南下平定张士诚和窦建德叛乱。”
说完之后,李世民觉得兵力可能有些少,于是接着说道,“命江州府刺史上官桀,广安府刺史桑弘羊负责招募新兵,随时补充给南下大军。”
上官桀和桑弘羊等人都是西汉历史上的名人名,有着足够的才能,而侯君集等人也不容小觑,加上犀首公孙衍,这样的阵容,应该足以解决窦建德了。
本来,李世民是打算自己亲征的,但是毕竟前朝废帝还活着,他要是离开了广信府,指不定会有什么幺蛾子出现。
虽然大唐看上去已经趋于统一,可在内部,李世民的统治并没有那么安稳。
从一个边境亲王升为帝国皇帝,在这其中,跟随他的那些臣子们获得了利益,那肯定就有人的利益受损。
李世民没有像陈心石一样,一次性将那些不稳定分子给杀了个干净,自然担心有人搞事情。
况且此时的他,虽然占据优势,可还是没有足够的把握,因此,他也无法对那些人动手。
不过,身为曾经的唐太宗,喜欢李世民的异人领主有很多,当他们得知公孙衍为帅后,便立刻加入到了他的队伍之中,也企图在这一次的战争中获得足够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