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启和天戟第七天清晨才赶回建阳温岭场。人还能挺住,但马已经到了极限。
温岭场只有白文裕、谢聪、谢明和谢光带着三百天戟都等在那里。后面三人也是谢启的亲兵护卫,“谢家五虎”成员。
“谢家五虎”由谢睿、谢智、谢聪、谢明、谢光组成,其中谢睿谨慎多谋;谢智机变跳脱;谢聪武功不凡;谢明细心周到;谢光胆识过人。
白文裕是谢望的养子,他的生父是谢望手下的一员裨将,在一次战役中英勇牺牲。那时白文裕不到五岁,白家的环境有些复杂,无人能够照顾孤儿寡母。
为了给同袍血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老将军谢望将白文裕带回将军府抚养,从此白文裕就成了将军府的白郎君。白文裕长谢启两岁,和谢启一起长大,不过俩人的性情有些南辕北辙。
谢启少年老成坚韧持重,白文裕放荡不羁任意随性。俩人虽然经常斗嘴,但感情非常深厚。因为一件意外,谢望决定将十二岁的谢启带到军中历练,白文裕也被一道带来,从此俩人过上了餐风饮露,日晒雨淋的军旅生活。
火云军兵士都身着红袍铁甲,行军作战时就仿佛九天业火如云般滚滚而来,因此被称为“火云军”。
谢启投身火云军后不久也开始醉心练兵。先祖谢玄曾经练成北府兵,改变中华历史命运的淝水之战主要仰赖北府兵的骁勇。他于是在火云军中挑选了五百壮士,精心训练,组建成天戟都。
天戟都是谢启的私兵亲护,也就是牙兵。天戟都的武器装备是火云军中最好的,不仅配备战马,还有利弓重戟。
谢启研究过各种兵器,最后选定戟,还亲自教导兵士如何使用戟,因此当五百人最后练成时便命名为“天戟都”,也被称为“火云天戟”。
天戟都不负谢启期望,战斗力强悍,可以一当十。谢家五虎是天戟都的队长,每人各领百人。
白文裕也跟在谢启身边,是谢启不可或缺的幕僚,但他不喜欢拘束,更不愿受官场那套繁文缛节的束缚,因此尽管他帮着谢启处理各种机要,却没有任何实质官衔。兵士们都称他为“白军师”。
“军师”在唐朝早就不是官职了,军中也没有这个称号,但白文裕喜欢被人叫做“军师”。他从来不穿火云军标配的绯红战袍,只爱穿常服。虽然比不得谢启,但也是一位姿容华美的青年,穿上白衣站着不说话时到有几分仙人之姿。
谢启来不及喘气休息就急急询问白文裕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来就在他大婚的那日凌晨,五更天不到,邵武百姓偷偷打开城门将镛州兵引进城中。那时唐军正在熟睡毫无察觉,镛州兵的突袭让唐军损失惨重。
冯延鲁和臧循吓破了胆,一面派人向建阳的查文徽和温岭场的谢望求救,一面争先恐后拼命逃跑。臧循没有逃出邵武,冯延鲁带着残兵逃出了邵武城。
唐兵总体兵力有一万五千人要远多于张汉真,因此对于张汉真来说此时他主要考虑的是如何保存自己的实力并杀伤唐军有生力量。
他见到唐兵如此不堪一击,仅留下几百人守邵武城门,领着大军奋力追赶冯延鲁,计划集中优势兵力全歼驻扎邵武的五千唐兵。
谢望很清楚邵武的战略价值。该城在建阳的西面,不仅能够阻挡来自西南面汀洲和南面镛州的救兵,保护查文徽驻守的建阳,还可与建阳守望相助共同威胁王延政的都城,建州。
建阳离建州不过百里,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是南唐进攻建州必拿下的前哨。一旦邵武失守,那么建阳将孤危。一旦丢失建阳,南唐伐殷之战就将彻底失败。
谢望几乎一瞬间就作出了决定。他命令手下的裨将杨云杨雄赵杰领三千火云军务必夺回邵武,并且严令他们拿下邵武后无论发生何事,死守邵武,不准轻出。
然后他和裨将唐猛领剩余的二千火云军去救冯延鲁。白文裕和谢家三虎带着三百天戟都守卫温岭场,保护身后穿越武夷山回返南唐的通道。
冯延鲁正向着温岭场的方向逃来,在半路上与谢望相遇,身后是一直紧追不舍的张汉真和镛州兵。老将军谢望马上拦住张汉真,火云军和镛州兵厮杀起来。
镛州兵有七、八千人,老将军仅有二千人,冯延鲁有残兵二千多人。谢望本打算救下冯延鲁后俩人合兵一处共同对战镛州兵,但可惜他错估了冯延鲁。
吓破胆的冯延鲁没有回身帮助谢望而是继续逃跑,身后的二千唐兵跟着他,没一会儿就跑得无影无踪,只留下谢望和二千火云军抵挡近八千镛州兵。
镛州兵马上将火云军团团包围。战斗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厮杀惨烈。面对数倍于己的对手,火云军没有半点胆怯,绯红战袍浴血,刀剑在不断的搏击中震断,没有利刃的兵士就用手用牙去进攻他们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