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去的很快,眨眼间又是到了五天一次的大朝会。
上次关于军改这个议题,让秦阳在这几天里收到了上上下下不少大臣的上书。
由于不是普通的奏事公文,而是上书议论。所以这些大臣的上书,萧任是没资格处理,需要全部送到秦阳的理政殿由秦阳亲自批复。
秦阳也是忙活了几天,才勉强把所有的上书看完。
除了挑出几条有用的意见摘录下来之外,其余的公文大多只是在翻来覆去的讲些似是而非的大空话。秦阳自然是把这些废话公文全部交由田安乐处理掉。
有了这五天的上书,大臣们大致都能揣摩到秦阳的意愿。所以今天的大朝会,那些原本反对改制的大臣,也就纷纷偃旗息鼓。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次军队改制,主要针对的还是秦国大体的军队构成问题,对于军方将领一系的利益,并没有做出太多的改变。
这样一来,改制的阻力自然也就停留在口头上说说。弄明白这个改制已经得到了秦阳的默认,大臣们自然也就没有了反对的心思。
毕竟经过这么多年的君臣相处,大臣们也都知道,当代这位君王,不是一个好相处的君王。
没了大臣的反对,秦国军制改动的议题也就顺理宣布实施。
只不过现在主要实施还是在函谷关以西和川蜀之地,这两个经过多代秦王治理的地方。
军制改变主要就是规范了军队的属性。
例如,将秦国的主要作战部队,设定为常备军。
常备军总数为三十万人,以一军三万人马计,改制后的秦国常备军分为十支军队,由王室赐予各军军旗。常备军兵员设立五年后,每年淘汰六分之一的老兵,换入等额的新兵,以此来保证常备军的战力。
常备军平日里驻扎朝廷划定的驻防区,由朝廷指派将领负责管理。将领每隔三年进行一次调换。
如无君王虎符,常备军将领不得随意调动超过五千人马,战时除外。
常备军之外,县人口满万户的,设立折冲府。每个折冲府设兵丁八百人,三百为常设,五百为征募农兵。农兵闲时训练,战时武装补充折冲府。
人口不满万的县,只设立三百兵丁,平日由县尉负责管理训练。
除此之外,还另外设立骁勇军。
骁勇军兵员不做限定,战时由君王派遣将领负责到各地进行征募退役老兵或者热血青壮加入骁勇军。
骁勇军战时杀敌,凯旋之后除非有特殊命令,否则在领取作战报酬之后,就回原地解散。
另外还有的就是边防军。
这些军队主要就是卫戍秦国的主要边境军城,由各地青壮应募而来,每隔三年替换半数,再进行新兵补充满额。
边防军平日里由校尉负责管理训练,一校两千五百人马,战时由朝廷委派大将进行统一领导。
边防军没有额定的数量,主要依据秦国的边疆进行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