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步骤应该是同时进行的,但是你看她的手速以及力道都是不够的,所以最后的茶面并不是上乘,最好的茶面应该是成粥状,但是她的茶面都散了,可以说是并没有形成茶面。
”
“严格说来,要创造出点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调膏,二要有节奏地注水,三是茶筅击拂得视情而有轻重缓急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点出最佳效果的茶汤来。”
“这种手法在茶道上称之为“三昧手”。”
“北宋苏轼《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很多手法在元朝就没落失传了,她的手艺在现代算是顶尖的了。”乔子夕说着摇了摇头,有些惋惜唐朝的盛世茶道。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也是在宋朝才有了点茶的手法。
可惜茶道最终还是在元朝没落。
但是她摇头的举动在秦少良的眼里就不是惋惜的意思了,自以为是在觉得那个女子的茶道手艺不加。
这么想着再去看那个女子的茶道表演时也就觉得好像就像乔子夕说的一样,没有那么好。
看着周围人沉浸其中不可自拔的模样颇有些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滋味来。
“你懂的还挺的多。”秦少良脸上明晃晃的写着惊叹两个字。
乔子夕朝他笑笑不说话。
秦少良也低头品味盘内的其他点心。
俩人的气氛十分和谐,也没有打扰其他人观看茶道的性质。
但是很快就有人打破了这种和谐。
因为是屏风间隔着雅间,所以他们的一番谈话被边上另一雅间的人听得清清楚楚。
“小姑娘就懂一些皮毛就如此的卖弄可不好,多养养性。”
一个二十七八岁年轻模样的男子说道。
“唉,也不怪这小姑娘,毕竟我现代国人的风气就是这样,浮躁!都太浮躁,干什么事都没有心平气和的态度,都喜欢强出头来显示自己有多么的了不起!”坐在年轻人对面的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子摇摇头叹息,“知道一点皮毛茶艺的人,谁还不知道一要注意调膏,二要有节奏地注水,三是茶筅击拂。”
“是啊是啊,还是R国的茶道好。国人的茶道不行了。”年轻人符合着。
“都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太浮躁!小姑娘你要改啊。”
“嘿,你这人怎么说话呢!”猴子听他这么说暴脾气立刻上来了,“我们说我们的关你什么事!屁话连天!”
乔子夕拉住了还要再骂人的猴子。
“你旁边歇着去。”
本来她不想理会那二人,但是既然说r国的茶道好她就不能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