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主,您看,四殿下和崔九郎君在那处说话呢!”阿茶指了指,道。
李元嘉抬眼望去,果然见到李元晔和崔行云的背影,这时阿茶又道:“楚大郎君也在呢。”
“怎么靖国公府也来人了吗?”李元嘉问道,她并不识得楚二太太,见着楚祎,才知道靖国公府的人竟也拿到了帖子。
倒不是她瞧不起楚祎,只是靖国公府没落是长安城里众人皆知的事情,江夏王夫妇汲汲营营,交结的全是勋贵权臣,如何会记得已然失势的靖国公府?
真是奇怪。
阿茶笑了笑,问道:“郡主不知道么?楚大郎君前不久得了青山书院刘院首的青眼,被收为入室弟子了。”
李元嘉惊讶,“真的?他不是说不收弟子了么?”
青山书院是大周最好的书院,天下进士,十之有三皆出于此,刘院首更是当世有名的大儒,状元出身,因痴迷学术,便辞了官身,去了青山书院教授学子。
天下举子,无有不想拜在刘院首名下成为其入门弟子的,然而刘院首选徒的标准和他对待学术的态度一样苛刻,这么多年,也只得一个惊才绝艳的崔行云入了他的眼,只可惜,当年崔行云先一步入了国子监,没有成就这段师徒缘分。
这名不见经传的靖国公府大郎君不声不响的得了刘院首的赏识,足以令人侧目。
“不知道呢,如今人人都说,楚大郎君是少年英才,来日又是一个崔九郎呢!”阿茶道。
崔行云年少成名,三岁能书,四岁成诗,十三岁时连中三元,成为大周朝最年轻的状元郎,世人将楚祎与崔行云相提并论,可见是十分看好他了。
“这也很好。”李元嘉笑道,“阿翁阿耶越发看重科举,他若能在科举中脱颖而出,来日也当堪重任。”
“婢子也是这样觉得的。”阿茶对那间接救了自己一命的少年十分感激,连连点头。
李元嘉抬脚走向另一条路,对阿茶道:“走吧,莫要让小姑姑等急了。”
——————————
正宾夫人声音端肃,“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舒婉甫。”
李蕙仙身着翟衣,发簪华钗,通身气派,长揖道:“舒婉不敏,敢不夙夜祗奉。”
江夏王夫妇居于正位。
望着笄礼初成的李蕙仙,江夏王妃满目慨然,“万望日后戒骄戒躁,端庄持重,勿忘我和你阿耶的教导。”
李蕙仙低头叩首,道:“儿虽不敏,敢不祗承。”
端的是母慈女孝,令人动容。
笄礼后,便是宴席。
长安贵人闲来无事总爱举行宴席,花开办一场,花谢办一场,总能找到各种举行宴会的由头。这种热闹非常的交际场合,李元嘉等人早已习惯。
江夏王妃长袖善舞,与众夫人说说笑笑,好不自在。
闲暇下来的李荣合和今日主角李蕙仙陪伴在江夏王妃身侧,端庄浅笑,尽显皇家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