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大明:登基第一剑,先斩太上皇 > 163 弹劾,恩将仇报

163 弹劾,恩将仇报

只不过茶杯在手后,于谦这才发现,自己刚才一口气喝完里面的茶水,现在只剩一个空杯子了。

于谦看了看茶杯里面残留的茶叶,脸上更是不由得无奈苦笑一声。

“勉儿,给为父磨墨。”

于谦对于自己的儿子说到。

“敢问父亲,您这可是要上书自辩吗?”

于勉先是一愣,然后才反应过来。

“以孩儿看来,罗通故意把奏章副本送了过来,就是为了要父亲上书。”

“虽然不知道他到底打的什么算盘,可是父亲若是上书,岂不是正中罗通下怀?”

于家祖上在元朝就做过大官,算得上是宦官世家。

于家虽然人丁并不兴旺,可于勉也不是对于官场之道一窍不通。

于谦这个时候已经恢复了心智,他一脸的神色肃然。

“如果真是哪个宵小之徒冲着我来的,以我的性子必然是会不屑一顾的。”

“然而如今事关京营数万将士的赏赐,今上在看了奏章过后,必然也会下诏询问。”

“罗通既然都已经把奏章送到了御前,那么他送副本来兵部,便是代天子问诏。”

“若是我不上书自辩,污了我的名声事小,让京营有功将士不得封赏,那才是天大的祸事。”

“我朝好不容经过京师攻防一战而激发的血性,要是这样为之冷却,那于谦我才是万死不足以恕其罪。”

于谦这是为了顾全大局。

“孩儿这就去。”

于勉也无话可再说,他只能拿了笔墨纸砚过来,坐在于谦身边磨墨。

于谦略微思索,便手提狼毫,在铺开的宣纸上龙飞凤舞起来。

“罗通所奏,言京师攻防一战中滥升官军者,有六万六千余,实在有失偏颇。”

“武清侯石亨缴功造册中,有一万九千八百八十人升一级,阵亡者三千一百一十八人升二级。”

“至于其他与战将士,只是赏赐以钱财、锦帛,并无官升一级之事。”

“更何况,无论晋升,还是赏赐者,其总数也并无六万之多。”

一气呵成的写完后,于谦抬手就将狼毫扔到洗笔盆里。

里面原本清澈的水面,顿时就有墨色层层渲染开去,将原本的清亮给染黑。

于谦看了看一旁摇曳的烛火,觉得自己也如同烛火般扑朔迷离。

“其实本堂早该料到,会有这一天到来的。”

“我当初曾经手握京营调动之权,事后又是进位封为少保。”

“无论在文官武将中,威名都是如日中天之时。哪怕陛下已经收回军权,可还有人不放心。”

“陛下乃是我于谦扶持登上大位的,罗通这是担心我学那汉时霍光,再行废立之事。”

于谦话锋一转。

“至于陛下,说不得就和罗通一样的心思。”

“所以陛下才定要从外面找一个没根基的孤臣,前来京师来制衡于我。”

虽然心里认同朱祁钰的手段,可于谦作为当事人,心里也是不痛快。

“陛下乃是中兴之主。”

项文曜先是点头,然后又是摇头。

他这样举动,显得他又是同意于谦的话,又是有不同的地方。

“罗通本是文臣,又是精通军旅兵事,然后还有居庸关血战的大功。”

“想来今上重用罗通,除了他有着真才实学之外,当然也有制衡于公之意。”

“然而属下看来你是于公也不必过于介怀。”

“今上如此作为,只不过是那帝王心术之中,常用的平衡牵制之策罢了。”

“武清候石亨,在前次京师城下大战中左突右支。若论当时军功,石亨可是公认的天下第一。”

“饶是石亨如此丰功伟绩,不也是被今上找人回来制衡于他了吗?”

“老将杨洪,这不也是从宣府南下,回来京师提督京营了吗?”

“而且陛下给石亨挂了征西将军印后,就将其外放甘肃镇做了总兵,这很有可能就是陛下担心石亨在京营中威望太重。”

其实项文曜还想到了一些事情。

于谦的这封自辩奏疏,纵然送上去了,只怕最终还是免不了朱祁钰的一通斥责。

这个罗通自从居庸关大捷以后,不但官职升得快,而且通晓军事之名也是渐为朝野所知。

如今罗通更是被召回京中,步入中枢重臣之列。

只怕朱祁钰对罗通,今后是必然会有大用的。

然而这些话,项文曜是不会说出来的。

他在看到自己的上司于谦今日这般神伤,也不想再给他增添忧愁。

……

第二日一早上朝,罗通和于谦的奏章,就双双摆到了朱祁钰的御案之上。

朱祁钰此刻正拿着于谦的奏章看着,他的身旁是朱祁锐和大太监王诚。

“这个于谦也真是的,这满朝文武,哪一个没被人弹劾过?”

“罗通不过是出于防微杜渐的心里,希望辽东军的事情不至于发生在京营身上,所以才会上书提醒。”

“朕的于卿,若是未免太过于有些小家子气了!”

翻看完后,朱祁钰一边说着话,一边就把于谦的自辩书递给了杨洪、陈循、郭登、王文。

之所以这一次朱祁钰召见这四人,乃是因为他们是文臣武将中的最上层。

杨洪和郭登,执掌京营军权。

陈循、王文则是内阁的首辅和次辅。

老迈的杨洪小步上前,双手毕恭毕敬的接过奏章,然后一目十行的看了起来。

“总督军务之官,宜选用刚毅者充任。”

“微臣既无大才,又素来不知兵事。宜罢了臣少保总督之皇命,另选老成持重大臣,接替臣之事务。”

“如此,则臣只管兵部事务,也能鞠躯尽瘁,以报国恩。”

于谦这是奏请朱祁钰,免了他总管军务职责,以及取消他少保的荣誉。

其实朱祁钰在看到这样两封针锋相对的奏疏,他心中是欢愉的。

因为朱祁钰确实觉得于谦权柄过重,也希望有人可以对他加以牵制。

毕竟没有哪个皇帝愿意看到,自己手下有一个能臣干吏,而且还是由他一人来掌控全部的京畿大军。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为了配合朱祁钰,杨洪虽然相信于谦对大明的忠诚,他也是不得不说出这样违心之言。

“末将以为,罗通所言在理。”

“毕竟京师攻防一战中,受封将士过多,无论是晋升后的俸禄待遇,还是大战过后的赏赐,都会增加朝廷负担。”

“而且要是有人冒领军功,还是会让真正有功之臣心生不满。”

杨洪这是看出朱祁钰的制衡心思,所以先是说着他的图谋来说话。

而且杨洪和于谦的情况一样,都已经是位极人臣,进无可进了。

杨家一门,出了一个国公,出了三个伯爵。

杨洪也担心,杨家会盈满则缺。

“只是京师得以存留,也确实是将士用命的结果。”

“要是朝廷严加细查,只怕会寒了将士们拳拳杀敌报国之心。”

“所以若是真如同罗通所说的严加追查,也是不太可取。”

杨洪话锋一转,又表达了他不同意大动干戈的心思。

“事关重大、涉及者众,朝廷必须慎重处置。”

“末将还请陛下,将于尚书和罗大人的奏章,发往六部九卿、六科十三道群臣同议。”

“公事,当有公论!”

杨洪其实不想趟这趟浑水,但是他也看出朱祁钰有心扶持罗通起来。

为了保护自己,为了不被朱祁钰视为骑墙草,又为了不让群臣对自己不满。

所以杨洪才想着由群臣一起商议。

两不相帮,这就是杨洪表达的意思。

“臣之前在大同之时,军中就多有弊政。”

“也正是这些弊政,导致士卒被将领奴役盘剥,也才有了军户逃亡之事时有发生。”

郭登之前和石亨一样,都是大同镇的参将。

后来是朱祁钰把郭登扶持起来的。

对于朱祁钰,郭登认为他对自己有知遇之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蔚蓝档案的黑色记录崩铁之开荒者的星野游纪认祖归宗后,前女友跪求我复合四合院:开局入战场归来是科长探寻真相养尸改运: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两千怎么算?古墓风云人在海贼克隆强者,五老星麻了我在豪华邮轮上当游民你们为什么紧张,杀人只是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