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李宁安就很是感叹,可能别人骂你时,听不懂才是最大的快乐。
他真的不想听懂那些人说话的意思,一个个文绉绉的。
而且单单就湖广来说,可能是乡土观念更重,仅仅是常德一府,各县的读书人互相瞧不上,有联合抵制府城的士子,从常德府出来,又看不上其他府的,他们还不当面说,总是在背后说着酸话。
尤其是南方士子看不上北方士子,北方糜烂读书人较少,自然是骂不过他们,尤其是他们享受着朝廷的政策偏移,不过,两方各自在背后瞧不上眼,明面上却个个称兄道弟。
可不嘛,龙门口一众士子就在吐槽“燕赵多蛮夷,文风不振。”
“南北分卷,简直滑天下之大稽,历数前面几朝,朝廷哪次不是将我等处于一线,怎可如此偏颇南北两地?”
听了半天,李宁安才明白过来,原来是今年乡试桂榜名额确定,京畿之地连同黄河两岸数省仅仅是比湖广少了二十个名额。
他们的意思是不服朝廷的决定,明明湖广士子远多于北方,京畿之地就算了,黄河两岸数省怎么能分到这么多名额,甚至比四川都多。
可能是同样觉着不公平,都在那儿围着骂骂咧咧,山东和河东不就是靠近京城吗?有什么了不起的,凭什么占那么多名额。
他们很是不爽这种状况。
李宁安听的有些头大,哪有还没出贡院就在这儿吐槽朝廷政策的,虽说本朝不计言谈政治,但可真不怕被抓走。
而且各地分卷另考完全是出自均衡的态势,北方肯定考不过南方,可是高堂之上全是南方人,确定北方人不会造反吗?
皇上恐怕会睡不着,天下怎么可能只有半边,他们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湖广名额多了他们自然考中的几率就大了。
如果要是真的觉得不公,可能就不是在这里吐槽了,有本事就进京状告呗!在这说毛线呀!
再者说了,北方文风不振就是因为北疆战乱,雍朝开国后北方糜烂,人口不足社会不安定,近些年已经大大好转,恐怕再等十数年南方还考不考得过北方就不一定了。
李宁安就在旁边听个乐子,听八卦归听八卦,聚众论政,更甚者带头闹事他可不参与。
他对自己考中举人还是很有信心的,犯不着为此,恐怕只有屡试不第的秀才,才会对这方面起心思。
除了吐槽湖广乡试名额不够,李宁安还在旁听说某某士子第一场考后直接夜宿青楼,更是寻了花船,弹琴作乐。
这种喜好游玩的公子哥和浪荡子不单单是武昌这种繁华的首府有,即使是常德府城中都不曾少见。
众多文人喜好以狎妓为乐,在李宁安看来属实是无法理解,而且里面更是销金窟,多少钱都是不够花。
黎敬浩先前就动了心思,之前是家风甚是严苛,后来被李宁安劝了回去。
这要是被黎家的一众老头子们发现,怕是会给他打死。
第二场考完之后,李宁安回到小院养精蓄锐。
黎敬浩他们一回来虽然看起来仍然很是疲累,但是好在第二场他们发挥都挺不错。
不管是作答还是在贡院待的时间都没有第一场考完时那么大压力。
稍作休息后,几人温习了起来,随后又进了贡院。
第三场考试,考试中他利用大部分时间精简文字,精炼文章把自己意思尽量完美的表述出来。
第三场的策论,有策有论,考察的是考生对朝廷政策的观点以及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宁安写这类文章来很是顺畅,这次考卷作答的更快。
到八月十五日的傍晚,李宁安的乡试三场终于全部考完了。
出考场的那一刻,他整个人都放松了不少,走起路来都带着风。
无论最后考试结果是好还是坏,反正已经结束了。
第三场刚刚考完,就有不少士子准备游览武昌城,湖广首府到底是不同,更是环绕长江,武昌说是一座城,其实可以认为是三座,三城围拢在长江两岸景色甚是艳美。
乡试放榜没有院试那么快,他可以趁此机会好好在武昌城里游玩一番。
武昌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武而昌,故名武昌”,东汉末年孙权在此设立武昌城,不远处更是有夏口城,城中风景壮美,无数文人墨客曾在此赋诗留念。
黄鹤楼矗立于此,“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武昌鱼享有盛名。
此次更是前去了黎敬浩心心念念的宝通寺,宝通寺兴建于南朝刘宋年间,大概在公元420~422年,最初的姓名叫东山寺。
当然,几人去拜佛并不是对佛祖多么虔诚,只是据传宝通寺比较灵,乡试之前便有不少士子来此求运。
他们考后再来已经算是晚的了,李宁安本不愿来,只是秉承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虔诚的跪下来拜了佛,真不是他想来,主要是黎敬浩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