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远并未迟疑地在这张考卷上写了一个“呈”字,便出了房,想着将文章呈送给主考官王乾。
按照乡试中的规矩,一房偶得好卷,若得到该房同考官的认同,可将推荐的考卷往上呈交给主副考。
王乾一早就注意到刘知远这里了,贡院设计的就是如此,他的位置可以纵观全场。
依照规矩主考官和同考官坐在一起。
而且同考官不能将试卷带回房间评阅,负责监视阅卷的官员也要和主考官面对面坐着,负责检查纪律。
不过考卷众多,一群人聚集在一个房间中根本转不动,只得为主考寻了个可以看清同考官的位置。
王乾盯着各房阅卷那是目不转睛,他头一次担任主考官,不论是于皇上和朝廷所托还是自身职责上,都不敢不尽心竭力。
《诗经》这一阅房的士子众多,出优秀文章的几率会更高一些。
他直直的盯着刘知远走过来,二人并没有搭话,默契地伸手接过考卷,王乾一展开便看了起来。
五经文章一看完,王乾沉吟片刻,不时的点点头
王乾同是朝廷一甲进士,虽不及孙延昭状元的名号,可是文学素养摆在那,他的眼光自然不会差。
先前虽说没有当过主考官,同时没有参与第一次阅卷,但武昌乡试考生文章他确实是看了不少。
目前来讲,这篇文章算是入了他的眼。
阅卷数日,倒没有比这篇文章更上乘的,他不禁露出了笑意。
文章好他自然是高兴的,他不求湖广文章天下第一,但怎么也不能逊色南京贡院太多。
当即对着刘知远道:“子寓真是慧眼识人,此文当属上佳,我看若这位考生,其他文章都是如此,便是解元点它又有何妨!”
“子寓”是刘知远的字。
一听这话,连连应着,现在刘知远是喜笑颜开,若是武昌贡院钦点的解元出自他房,这赏赐自然少不了。
虽说仕途功名他已不在意,但能进步,谁心里不高兴,多得些赏赐回家总是好的。
简单点评几句,刘知远便马不停蹄地跑回去继续阅卷,他可没闲工夫在这里待着。
每名考官都是分配有时间和任务限制的,他本就是头一次担任同考官,批阅经验不足,批改的速度很慢,再加上诗经这一房考卷是最多的,闲不住根本闲不住。
等人一走,王乾才将这文章递给了一旁的曹贺。
这可把曹贺好奇坏了,两人俱是觉着不错。
当下他便展开朱卷,细细看了起来。
这一看便看了有一刻钟。
定睛一看这篇五经文典故巧妙、充实词藻,颇具深意。
文字间的间架结构使得文句流畅,表达精准,曹贺读完之后总感觉文章在脑中深深留存。
曹贺不由心想,这文章也不知何人所作,五经文条理分明,当可以作为一房之经魁。
“好文章,真是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