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秦义康等人进入翰林院时,工作量并没有减少,可他们有庶吉士分担,但新人却只有寥寥三人,简直令人心痛。
《太宗实录》的修订确实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比《太祖实录》少多少,庆宁帝显然是在用心为自己老爹修正史书。
李宁安刚熟悉完人事,便被分配了修订《太宗实录》的任务。
好在他如今是个不打不下的官了,可以使唤文吏照常进行,翰林院中也有其他人帮他一起工作,不必全部靠他自己。
“李修撰,您今天来得真早。”
当李宁安到达时,衙门中的属吏已经上任了。
他去点了个卯,值班的吏员为他倒好了茶水。
尽管李宁安还没来得及喝一口茶,他就已经开始将昨日文吏整理的《太宗实录》所需修订的内容进行逐一对应。
经过四年的修订,按照年份计算,目前只修订到了靖安十五年,共一百三十九卷。
而李宁安所负责的是从靖安十六年到二十一年的内容,黄顺荣和王明升从旁辅助。
他的桌面上堆满了这段时间的资料,不需要他亲自一个个去寻找,有个合适的助手帮忙确实方便。
李宁安品味了口清茶,身体也稍稍暖和了一些,他开始翻阅资料。
修订《太宗实录》并不需要华丽的文采,但必须要事无巨细地处理,将客观发生的事件准确地记载在纸上,不容有任何错误或遗漏。
这才是实录中“实”字的真正含义所在。
到了修史时,李宁安博闻强记的本领便发挥出来了.
他在黎家族学以及书肆还有到了府学时最喜欢的便是看书,他看书虽快,却能将书中内容记住大半。
这样便省去了回头再找的时间,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修着修着他便想起昨日那牙子说的事情。
会试张榜过后,李宁安就让李宁定私下去打听过京城的房价,可谓是寸土寸金,他还算富裕,要真是家境困难的,怕是买房的这个想法都不会产生。
他们这会儿从商会借到的一千两银子看着是多,但是等他们在京城一通花销,买店铺安家,日常开销,这钱就会跟流水一样哗哗流出去了。
李宁安不想在京郊买房,一来是他每天在翰林院上下差,路上耽搁时间太长了。
二来,就是京郊的治安总归没有内城好,而且也没有内城热闹。
只是京郊稍微好点的地段,一座不知几手的小院都得大几百两了,内城房价虽高,但性价比更好,咬咬牙说不定就买下来了。
有些小品级的京官在京城忙活一辈子,可能都无法买下一座属于自己的宅子。
京官大多都是租住,更差一些的,还一直住在供官员住的驿站或会馆里。
倒是有不用花钱且宽阔舒适的宅子,那就是“官宅”。
“官宅”,就是官吏的住所,因为常与官衙连在一起,如今如同“机关大院”一般,并且有时也兼容办公场所的涵义。
大抵就是机关住房的意思,因其不仅所有权一般都姓“官”,即属于国家资产,而且往往还特定属于某官署即某一个机关。
以前的官二代还有个名字叫衙内,其实这大概只适用地方官,管是小地方官还是封疆大吏,只要是在地方上当官的都是官舍一体的。
前面办公,后面居住,但出入不同门,而这些地方官的儿子也是生活在衙门后院,所以得一称为“衙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