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华姐弟虽然不认识这几家表亲,但来者是客,都被安排在袁鸿亮新修的院子里。
上午,从外地请来的戏班子,在广场、凤凰书院敲锣开唱,赣剧、采茶戏、汉剧,五六个剧团轮番开唱,整日不歇。
袁家村的祠堂和外面的广场,都摆满了桌椅,客人太多,只好把长江装卸的客人,安排到凤凰书院的广场上设宴。
林大厨一辈子没办过如此盛大的宴席,只好又请了两家乡厨团队,刚好拨一队到书院那边主理。
袁家村家家户户的桌椅都贡献出来,还不够,只好摆流水席,客人们凑够一桌,就摆上九大碗,倒上酒,随便享用,菜不够,旁边有传菜的人随时给加上。
初二这天,袁鸿亮从鄱阳湖请来的六支龙舟队,在纺织厂的水坝围起来的凤凰溪上,举行了龙舟表演,招待各地前来的客人。
引得四里八乡的乡民,又跟上次观看探花郎归乡一样,赶来观看龙舟竞赛。
幸好舜华有个农产品供应基地,袁大雷每日用船运来鸡鸭鱼肉和蔬菜,送货的独轮车,在码头镇和袁家村之间往来穿梭,整日不绝。
用过年来形容此时的热闹,已经不合适,汪年等人目睹盛况,摇头叹息:“这都快赶上夫子庙的庙会了。”
这场热闹的中心,舜华家,却很平静,袁族长和袁鸿泰、周阿公,坐在客堂里,一边喝茶,一边处理临时发生的事情。
新房这边,早已布置好,秉哲原来住的房间,还是买了一套新家具,各种帐幔,床上用品,全是崭新的。
考虑到刘家这种家庭,会陪嫁一些丫环婆子,还有下人,在周阿公的安排下,把二进的院子全部腾了出来。
秉辰、秉望、秉良三兄弟,临时搬到第四进院子的主屋,与雷大刀一家人做了邻居。
秉辰的书房里有很多书籍和手稿,他的房间和书房都没动,只是给锁了起来。
初一这天早上,接亲的队伍就出发了,仍是周阿婆带队,袁鸿舟的妻子协助,带着一帮,由白鹿书院的同窗们组成的接亲团,浩浩荡荡地往南昌去了。
秉哲兄弟小时候,在族学里跟谢阿牛的团队打过一架,当时跟他们站在一起的小伙伴,共有六人,有两人已经结婚,剩下的袁秉生、袁鸿宾和其他两位小伙伴,都被邀请参加了接亲团。
这是秉哲对小伙伴们的回报,他的失意时候,这些小伙伴跟他站在一起,他的得意时刻,也要跟小伙伴们站在一起。
汪年看着朝气蓬勃的一群少年,直叹自己老了,要是再年轻十岁,哪怕五岁呢,也挤上去凑凑热闹。
南昌那边,刘家也是宾客盈门。
刘家老爷子一省大员致仕,三个儿子,又有两处今科新贵,正是红得发紫的时候。
这老爷子嫁小女儿,南昌城里的富贵人家,谁不上门来巴结?
刘家初二就发亲,以便能赶上五月初三的好日子。
刘慧娘八十抬嫁妆,连陪嫁的丫环婆子和几房下人,足足装了十条船,加上袁家迎亲的一船人,两船吹打,组成一个长长的船队,从赣江开进鄱阳湖,吹吹打打地往九江驶来。
最拉风的,是由李邦化父子带头,戊戌科江西籍进士组成的亲友团,一水的深蓝色进士服,他们站在船头,带起鄱阳湖的风,都飘散着富贵的味道。
引得接亲团里,白鹿洞书院的少年们,暗暗发誓:回去就头悬梁,锥刺股,发奋努力,此身一定要穿上进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