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之时,郭超仁对二楼“第六章节‘遗珍’”部分很感兴趣。
他特别留意了一下展板上的解说词:经济与贸易是一切社会文明发育的基础,海洋经济活动同样也是古代沿海各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王朝统治者倡导“江海求利,以资国用”,积极发展海上交通,经营海外贸易。东南瓷器、丝绸、茶叶、金属物品等船货的生产与海外输出,海上世界蕃货异物的登陆华南并流向内陆,构成一个巨大的贸易体系。“南海一号”沉船中的船货堆放有序,按类归置,属于外销的商品正是当时中国繁荣对外贸易的重要物证。
要进行贸易,须仰赖于科学技术。
在这个展示空间里,古代指南针、指南鱼、牵星板、现代船用指南针、船用警钟、焚香装置、测深锤等航海实物或模型,都拓宽着参观者的认知。
“爸爸,那是什么?”展厅中,一个四五岁的小孩,被一蓬鸡毛状的模型吸引住了。
他扯着爸爸的裤腿,直往一个展示柜冲过去。
“哦,很抱歉,爸爸也不认得这是什么东西,”这人一边看起了展签,一边念给孩子听:“五两模型。‘五两斜飞不暂停,长鲸吹浪晚冥冥。’——明代陈价夫《夜读琼海》。五两是古代航海木帆船用于识别相对风向的装置,将鸡毛编成羽片挂在高竿,其构造简单、移动方便。为了掌握风向,其重量必须在五两以上、八两以下,太重难以吹起,太轻则易于旋转。”
孩子认真听完之后,吐吐舌头:“我还以为是鸡毛,是假发呢。”
爸爸疼爱地抚摸他小脑袋:“小朋友不认得很多东西,很正常。爸爸也不认识呢,所以我们才需要学习呀!”
“爸爸,你说得对。我们老师也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小孩聪明伶俐,大人也实事求是,任燃、郭超仁不由对这对父子肃然起敬。
萧方脸上洋溢着笑容:“我们做考古和博物馆展示的人,最希望见到的就是,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儿,都能够在博物馆收获新知,开拓眼界。”
所以,现在的博物馆教育,尤其重视“公共”这个概念,它绝不是为少数人而生的。
继续往前看,在这个展示空间中,还有“海上信仰”这一部分。一些民俗器物,和南海神、妈祖的雕塑,都令人如临其境。
三人在两尊雕塑前伫立良久,感受着扑面而来的历史文化,想象着过去人们为祈航海成功,而进行的诸般努力。
萧方说:“出海前祭神,不是迷信,而是一种美好的祈愿。当然了,我们有理由相信,科学技术的发达,更是航海安全的守护神。”
【注】笔者去做采风的时候,复原的福船就搁浅在海岸边。很遗憾,没有看到它在海上漂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