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甘俊将军:
见字如面
小王赵昰
国破家亡之际,收到将军拨乱反正的消息,如同为病入熬膏的我军带来续命药石。
将军不知,叛军中欲投效我军的都头,已不下百余人,可苦于无人领头,只等我军反戈一击便俱要拨乱反正,揭竿而起,前来勤王。
贵使来之前,我们正在对此事进行商议,军方多是愿意死战的,我从来不曾怀疑帝国军人对帝国的忠心。
可杨亮节、秀王及我的母亲等人,出于对我安全的考虑,始终不能下决定,就在犹豫徘徊之间,贵使到来,给敢战的军士们增加了更多的胜算,让决定偏向于敢战之士。
趁此机会,我学三国孙权,挥剑斩断枯枝——原谅小王九岁幼龄,并不敢选择太过粗壮的事物——以此为众人下定决心,倒戈一击。
然而,强权之下无团结,因为我的无能,未能让众人统一思想倒戈一击,导致众人在之后参战时机的选择上出现非议,最后,产生了这样一个不好的结果。
我想,您的使者,已经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给您——我向来要求身边的人如果一件事情的结果不好,那么一定优先于其他事情告诉我,因为没有什么比处理这一类事情更重要的事情了——而我在此时并不知道您最终的选择。
因为时间过于紧迫,我们的消息不能更多次的传递,所以,仅凭我对未曾见面的您所抱有的信任,对您驱除鞑虏、恢复山河决心的信任,我将于天明前的一刻,率领大军在敌人正前方,迎接您的到来。
请原谅这件事情中众人对您的不公平,如果实在无法忘怀,建议您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命运对九岁的我所展现的不公平,如此对比,命运对您也许有些许公平了,亦或是,我们正经历着最坏的时代,没有资格妄谈公平。
无论如何,国破家亡之际,让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以上,祝安好,望相见于两军阵前。
赵昰
德祐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一封简短的,由益王赵昰亲自手书的信就拿在甘俊的手中,他的心中五味陈杂,即有多年理想得偿所愿之感,又有报国有门热情饱满之感,兼之,他从字里行间读到了重视、自信、风趣,仿佛见到了一位活灵活现的帝王,只是他实在无法相信,益王才九岁。
“你确定这是益王的信?”
甘俊忍不住再次询问,甘卓却并不觉得奇怪。
“确是益王无异,益王虽年仅九岁,但我观之进退有度,在朝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了,益王声音沙哑,有少年老成之相,当不可常理度之。”
这年代的人信鬼神,但有所特异,便能称之为异象,就越发让人觉得他与众不同。
甘俊点点头,虽然心中的不满被书信散去大半,可还是忍不住问道:“他们确实不会发兵与我配合?”
甘卓无奈点头。
“益王据理力争,可杨亮节、秀王、杨淑妃都认为益王安全要紧,除非您穿透范文虎的队伍,否则大军坚决不动。”甘卓面露苦涩。
“妈的,一帮没蛋的家伙。”甘俊狠声道。
这话甘卓没法接,虽然并不特别在意,可若是真投降过去,就这一句骂,罪名也是不小。
“那咱们打不打?”甘卓问道。
“打,为了苏三,为了益王,为了大宋,总不能,真他妈当个叛徒吧。”甘俊没好气的说道“把都头以上的都给我叫来,亲军准备好,谁知道哪个***的当狗上了瘾。”
甘卓领命去了,甘俊又把手中的信件看了一遍,方才小心揣到怀中,等前面准备好了,才走向议事的军帐。
“军正。”
甘俊进账,五个营指挥使,二十五个都头起身问候,这是他治军严苛的结果,也成就了他能打硬仗的威名。
“坐。”甘俊开口,自己在首座上坐下,问道:“诸位可是华夏子孙?”
众人一愣,随后又都齐声道:“是。”
“诸位可都是汉人?”
“是。”
“诸位既然是华夏后裔,贵为汉人,为何认人驱策,屠杀同胞、同袍,不顾祖上骨血相连,不顾往日同军之泽?”甘俊冷着脸,硬声问道。
底下人一时无法回答,一些心思巧妙的瞬间明白甘俊的想法,一小部分人皱起眉头,大多数人却漏出兴奋之色。
甘俊把所有人的反应看在眼中,却并不多说,只是直言道:“我欲举起益王所说的‘驱除鞑虏、恢复山河’的旗帜,不知诸位,几人愿去,几人不愿?”
这一次不管想没想明白,全都明白过来,一时间讨论的声音嘈杂起来,其中少不得有表态要跟军正走的,但大多数,还在犹豫徘徊。
甘俊这次不讲究军议中不可喧哗的规定了,只是慢慢的喝着水,时而看看众人讨论的模样,时而望着水杯,就这么过了一炷香的时间,大家才静下来。
“结果怎么样,有谁要走,有谁要留?”甘俊依然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