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历史名人录 > 范仲淹:不仅是励志男神,更是人生导师

范仲淹:不仅是励志男神,更是人生导师

人为什么活?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与两位圣人追求道不同,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是立志为天下而活。

就是这个立志为天下而活的人,也有过天下人都有的困惑。

范家在苏州也是大户人家,祖上是唐朝宰相范履冰,只可惜他父亲范墉因病去世,留下两岁的范仲淹和他母亲谢氏。

这个时候的范氏还没有成立“范氏义庄”,穷困潦倒的谢氏遇到了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这个男人和范墉是有交情的,也许是早已心生爱慕,也许是不忍故友妻子受苦,最后他娶了谢氏,成为范仲淹的继父,而从这一天开始,范仲淹叫朱说。

当了二十多年的朱说,在继父朱文翰的精心培养下,读书为人,取得一定的成绩。而这也引起朱氏其他子弟的嫉妒,所以关于他是继子的事情就被揭开了。

范仲淹很感激继父朱文翰,是朱文翰将他引上了路,但明白身世的范仲淹无法抑制心中悲痛,他是个守礼之人,无法接受母亲改嫁和自己改姓一事。

范仲淹不在乎穷困。他在醴泉寺苦读,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吃两块,有书为伴,心就是光明的。

但身世对他的打击不小。带着对身世的苦闷,他前往应天府,在老师戚同文门下学习,历经数年苦读,终于明白了小我之失与大我之义。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天下之大,天下人之多,若不能为天下和天下人造福,读书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在这里,他找到了意义和价值,也明白了自己的追求。

很多人都说范仲淹是个天才,文能治世安邦,武能雄镇一方,其实他不是天才,只是比常人更能下苦功而已。

他二十六岁才中进士,还是乙科第九十七名,相比王安石、晏殊等其他才子们差远了。

有人说范仲淹因教而兴,因言而失,因势而上,又因利而废,其实得失兴废谁又能说得清。

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不是飞黄腾达之后的事情,而是从一而终。

捍海堰年久失修,海潮倒灌,既淹没良田又毁坏盐灶,他征四万多人重筑长堤,至今范公堤遗址仍在;苏州水患,他以修围、浚河、置闸的思路,导水入太湖,还苏州山水园林;浙西天灾,他对反其道而行之,划龙舟日日笙歌,建寺庙大兴土木,抬粮价激活市场,成功救灾安民。

如果不是晏殊,范仲淹应该还是范仲淹,但又不会是我们认识的范仲淹。

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让他深刻的认识到,人才是国家的根基,琅琅书声才是天下福音。从建龙山书院到以南园为所设立的苏州府学,再到后面的嘉岭书院、稽山书院、花洲书院,终于实现了天下州县皆有学。

宋朝学院的真正推广,范仲淹居功至伟,也正是这些学院的出现,才让知识更多的平民化,阶级的壁垒才真正打开,科举才真正成为更多人的出路。

由学院回到朝堂,始终不改的是他的慷慨激昂,是他的置身事中,是他的为天下之心。

范仲淹七年三贬,但能够不问前程只向本心。

宋仁宗十九岁,到了早该亲政的年龄,但刘太后始终没有归政。这件事情满朝文武都知道不合适,宋仁宗自己也觉得该到自己了,可就没人提。

没人提的时候,范仲淹提了,他先谏言仁宗,又上书太后还政。范仲淹无疑是丢了个炸弹出去,还是丢在自己身边的那种,吓的他引路人晏殊都大惊失色,害怕受到牵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重生汉末,开局收刘宏为徒家父吕奉先我登顶成龙后,女将军跪求原谅红颜劫:乱世情殇大晋霸主逍遥悍匪:开局一箱手榴弹明末风云:乱世殇歌古镯通时空,假千金娇养江阳王赢翻了靠读懂人心立足穿越乱世之枭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