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历史名人录 > 第57章 朱熹:你以为的“理学”老顽固,其实是现代教育的先驱

第57章 朱熹:你以为的“理学”老顽固,其实是现代教育的先驱

说到“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经常有人把矛头指向朱熹,还说他总结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反人性的理论。又把古代女子裹脚的陋习也怪罪到朱熹身上,说是他当漳州知府的时候提出来的。

其实朱熹心里也挺委屈的,这和他有什么关系。

“三从四德”的概念早在东周时期就有,后面由东汉才女班昭正式提出来并推广的。班昭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首,他的两个哥哥班固和班超也是东汉的牛人,她一个女人提出来怎么了?

“三纲五常”也是在汉朝由大儒董仲舒提出来的,朱熹只是说了下他对三纲五常的理解,并且在他的理解中,三纲五常的核心其实是对道德修养的约束和行为准则,讲究的是君明、父爱、夫担当,仁爱、行正、懂礼、明辨、守信。

至于“存天理,灭人欲”确实是他总结出来的,但他的意思并不是让人完全摈弃欲望,而是强调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理性的约束,克制过度的或不正当的欲望,以达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目的。

至于裹脚,朱熹就当过九年官,漳州知府总共干了一年就回家给儿子治丧去了,一个知府要是能办成让天下女人裹脚的这种大事,那也是绝了。

既然这些都不是朱熹干的,为什么人们喜欢往他身上推,他又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朱熹,老家在江西婺源,在他爸爸手上搬到了福建,居住在尤溪县。

老朱家世代为官,家学渊源。他祖父朱森赶上南北宋之间的乱世,在家教书育人;而他的父亲朱松师从豫章学派创始人罗从彦,更是高中进士,出仕为官。

所以朱熹有好基因、好家教、好资源。之所以强调这个,是因为13岁时,朱熹的父亲朱松突然去世,但是朱熹并没有因此受到很大影响,他父亲去世前将他托付给一众好友,而这些人都是朱熹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父亲去世后,他的好友刘子羽、刘子翚、刘勉之、胡宪等人共同教导朱熹,有基因、有名师加上自身努力,18岁朱熹就高中进士还娶了老师刘勉之的女儿,可谓春风得意。

到这里,朱熹的路都是一个成功的古代读书人走的路,后世人们也不会抹黑他,只是眼角天生“北斗七星”的他,注定不会如此普通。

朱熹当了几年官,发现不对劲,社会风气太差,这样下去就完蛋了。于是他去拜李侗为师,正式学习“程颢和程颐”的理学。这里又不得不提朱熹的父亲了,他父亲和李侗是同门师兄弟,有这层关系,人家李侗才愿意传授朱熹理学。

在理学的这条路上,朱熹越走越远,越走越深,也越来越坚定,天衣无缝有时候也可以用在人和学说上面,比如朱熹和理学的结合。

往后的日子里,他虽然偶尔也当官,但更多的时间都花在学理悟理上。

在悟到“中和新说”后,他的思想境界进了一大步,思想体系也更加完善。所谓中和新说,就是指未发和已发不是指心与性的区别,而是指心理活动的两个方面,前者是思想还没有萌动的静止状态,后者是思想已经萌动的运动状态,而心始终贯穿其中。

其实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朱熹就是个哲学家。

在经过“鹅湖之会”和“朱张会讲”后,朱子理学的真正成熟,他提出的“理一分殊”、“动静相对论”、“格物致知论”、“人性二元论”等,至今还能影响世人。

但朱熹对世人贡献最大的除了理学,还有他的教育,毫不夸张的说,朱熹改变了中国的教育业,是现代教育的先驱。

朱熹提出来“小学”和“大学”的概念。他说人是不断成长的,这个成长过程有自己的特点,就是开始是懵懂的、无知的,后来慢慢的长大,心智发育逐渐成熟。而教育就要根据这个特点来开展,要分开教育。

8~15岁的孩子就读小学,要及早开始施教,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愿意学,要养成他们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学习初级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学会做具体的事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重生汉末,开局收刘宏为徒家父吕奉先我登顶成龙后,女将军跪求原谅红颜劫:乱世情殇大晋霸主逍遥悍匪:开局一箱手榴弹明末风云:乱世殇歌古镯通时空,假千金娇养江阳王赢翻了靠读懂人心立足穿越乱世之枭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