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思想史的角度看,“唐宋八大家”的名头配不上柳宗元。
柳宗元出生于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十年,祖籍河东(今天的山西永济),出生于长安。父亲做过长安主簿等官职,十三岁时曾跟着父亲到过江西和长沙等地。
和前面的天才们一样,柳宗元从小就聪明绝众,他年仅二十岁就登进士第,然后再考中博学宏词科,在集贤殿书院为正字,与刘禹锡等人来往甚密,两人由此结下了一生的情谊。
韩愈对哲学的思考,停留在对“仁义”的呼唤和对“佞佛”的批判上,理由也非常明晰,佛教是东汉(唐代的时候称东汉为后汉)时才传入中原,而我国的尧舜禹等时代,明明从来没有拜过佛,可却是公认的“治世”,天下太平,百姓安乐,由此可见供奉还是不供奉佛,根本就不重要。
但是韩愈是支持董仲舒等提出的“天人感应”说的,佛教来自夷狄之邦,自然不可与孔孟之道相提并论,因此他才会如此反对佞佛,但是他没继续往深处、远处去思考,停留在了前人儒学已经到达的地方,认为这就是“真理”了。
柳宗元不一样,他直接质疑,并提出了自己的新思考。
他先质疑祭祀的用处,人们普遍认为,祭祀是为了和神明沟通,比如保佑来年风调雨顺。柳宗元认为祭祀不是为了神,而是为了人,或者换句话说是做给人看的。
柳宗元拥有非常坚决的“唯物”思维,但是很可惜《旧唐书》对柳宗元的记录寥寥无几,除了夸他童年时就聪颖超群,并未留下其他资料,因此也无从知道他为何会有这样的思考。
写下这篇关于祭祀的文章时,柳宗元三十一岁,任监察御史一职,与韩愈等都有来往,其实两人政见并不同,但是两人都认可彼此才华。
永贞元年,唐顺宗即位,他患有疾病,口不能言。刚刚即位就任用他做太子时的心腹人员,王伾和王叔文,进行政治改革。
王叔文非常欣赏柳宗元的政治主张,将柳提拔为尚书礼部员外郎,此时他三十三岁。
改革的举措,势必要威胁到此前的利益集团,尤其是宦官和地方藩镇,因此改革遭遇了巨大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