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唐宫如意天 > 【01-03】周武帝灭佛

【01-03】周武帝灭佛

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佛教迅速发展时期,本土知识阶层一直将其作为“西方之学”。

不过,出身鲜卑族的拓跋氏还有宇文氏,在中国的长安京洛阳京里叱责源自西域印度的佛教,是异教徒邪说,不能够相信。还是让儒学等诸子百家学说驻足围观,有的还顺手拣了本佛经道德经回家看: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百家争鸣”,再到秦皇“焚书坑儒”,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秦汉时期的皇帝施政脉络清晰:

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鲜明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儒家的大一统,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促进思想领域的百家统一,儒家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秦汉时期,文化传承,因此脉络清晰,汉武接秦皇,承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百家争鸣”而来。而至堪比春秋战国的南北朝战乱时期,思想文化领域混乱也是其一,北魏北周遂有“二武灭佛”。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也是道教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一生著书立说,后世影响深远,历朝历代都对他尊奉有加。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皇帝李渊封老子为始祖,并在老子故里大兴土木,建造宫阙殿字。

承接隋朝的佛法而兴,甚至南北朝时期的“二武灭佛,佛法普度”,僧道遂渐被诸子百家的文化阶层乃至普通民众所接纳,普及程度就像隋炀帝杨广时期下诏,诏天下科举:

甚至说,汉朝时皇帝就下诏天下“科举”。周代以“乡举里选”的方式,即由“乡老”(族长)等选拔本乡土的贤士,经过地方长官的层层上贡,直达中央。上贡到王的贤士,由王亲自考试,内容是射箭。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7年)刘邦下诏命令各级臣下举荐贤才,形成后世乡贡的最初形态。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又两次下诏命令各级官员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对被举荐者采用策问的方式进行考试。

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诏令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后来两科逐渐合并为一科,称为“孝廉”。此外“秀才”也是察举的重要科目之一。孝廉重在德行,秀才重在才能。

东汉时为了避讳刘秀而改成“茂才”。隋唐时泛称一般读书应举者为秀才。

北魏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西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

在南朝齐时,秀才科的策试开始有了明确的规定,“五问(合格)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一不合与第。”考试成绩分为上、中、下、不及格四等,而不及格者“不合与第”,不予授官。这说明考试已经比过去严格得多。

南朝梁时,梁武帝在建康设立五经馆,考试及格就给官做。各地寒门士子纷纷投馆就学。其考试办法为“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已经明确提出了对寒门庶族子弟不论出身,随才录用的规定。

在北朝,北魏、北齐“凡州县皆置中正。其课试之法,中书策秀才,集书策贡士,考功郎中策廉良。天子常服,乘舆出,坐于朝堂中楹,秀孝各以班草对。字有脱误者,呼起立席后;书有滥劣者,饮墨水一升;文理孟浪者,夺席脱容刀。”(州县都设置中正,中书、集书、考功郎三个部门的官员分别考核秀才、贡士、廉良三类人。)

可见,北朝当时的考试办法已经分科别类的实行,并且监督考场,不合格的举人当场就遭受斥黜。

故而一统南北朝的大隋朝,隋朝已经有了民间深厚文化底蕴和可供实施的群众基础。隋代选官办法是两汉分科察举办法的沿袭。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诏诸州举贡士人按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分别荐进。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诏令荐人,分为十科。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又诏诸州荐人,分为四科。

隋唐时期,科举制普及,甚至玄奘做僧道都得参加“僧道科举”,而他进净土寺是大业八年。

当时隋朝皇帝杨广忙于大业,直到三年后回了洛阳京才起了“爱才”之心,遂诏令天下取僧道二十七人。

玄奘就是其中一人。文献记载,隋炀帝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大理寺卿郑善果奉敕度僧27人,此时跟随二哥长捷法师在净土寺习佛的陈袆,被破格录取,在净土寺正式出家,时年13岁,法名玄奘。通常,是要年满十八岁才能够参加“僧道科举”。

随后,玄奘跟随兄长长捷法师游历各地,参访名师,讲经说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一睁眼,和千亿大佬已婚还有了崽携崽离婚后,前夫夜夜堵门哄颠!她在娱乐圈里搞抽象读心:谁懂啊,皇帝终于有公主了戏子人生三两事相亲走错桌,跟千亿总裁领证了二婚拥抱幸福摄政王妃开飞机的样子太飒了疯批美人是暴君的黑月光重生小妾归来,我带主母逃岀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