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这份奏折的时候,王启正打算洗面净身,打算入眠。
本来政务交给了太子和内阁处理,他也稍微偷闲一下,享受些难得的宁静;而且,白天曹连的无功而返让自己的心情也很糟糕——自家的好女儿,居然和自己对着干?说实在的,要是年轻个十几年,他绝对会亲自到公主府训斥一番,顺便将这对母女抓来宫里。
但如今,王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陛下,这是通政院送来的弹劾折子,还请您查阅。”
通政院大晚上给皇帝送了一份联名上奏的折子,弹劾的是庆阳侯武辉及其妹阳谷县主武君兰,弹劾的理由也很直接,就是在东城蓄意聚众一百号人,疑有不法的勾当。
这字写得好,“疑似”二字将这件事定性模糊,就算日后撞了墙,也不用承担多少责任。毕竟,聚众之事在朝廷眼里本就是违法的,如果有些意外,谁也说不清楚。
“这到底是谁主张的?简直是胡说八道!”这份奏折刚看完,王启便将它摔在了地上,直到曹连小心翼翼地拿起来放在边上,才不至于地上躺着一份凄惨的折子。
见皇帝心情恶劣,曹连赶忙劝慰,先稳住皇帝的情绪再说。“陛下,这是翰林院的几名官员通过通政院上奏而来的,事先没有递交给内阁,直送内枢。”曹连解释这事儿,通政院的文件直接送到皇帝手边,越过了内阁和太子,他们也不曾见过。
撇清内阁和太子的责任,通政院只是负责传递文件的,让皇帝不要迁怒他人。
“召华青云,李文书过来,还有太子,不管在东宫还是内阁,都给朕过来!”王启这次怒了,倒不是因为翰林院的弹劾扰了自己的心情,而是弹劾的对象,令自己有些气急败坏。曹连不明缘由,只好灰溜溜地出宫请人,但他没打算去找内阁阁臣们,而是将太子呼喊而来。
太子殿下,您可得稳定皇帝的心情。
对王启而言,阳谷县主遭到弹劾远非重要,但他可派人盯着呢,若雪和武君兰在东城施以救济,还举行得火热;他对此没有太多的看法——如果若雪想要去做,那就顺着她的想法来,自己绝不干涉。在他看来,这至少是和若雪的默契。
但是真有人如此胆大,居然敢弹劾自家媳妇?翰林院的那几名官员他可知道了,召太子、内阁两人过来,就是告诉他们处置结果的。
王启实在冲动,以至于太子入殿的时候,遭到了怒斥。
说来太子挺郁闷的,好不容易找到媳妇准备亲热一番,结果父皇的召唤给自己泼了一阵冷水。而他还没降下温来,结果太子妃瞬间失去了兴致,对自己下了逐客令:“赶紧见父皇去,老爷子搞不好又碰上事了!”
无奈之下,太子像模像样地穿好衣服便跟着曹连来到了养心殿,结果当头一喝,得皇帝的一顿臭骂。
“你看看这弹劾的折子,还是人话吗?”王启指了下那份奏疏,太子顺手拿起,开始端详起来。不过,这奏疏的内容实在诡异,声称阳谷县主聚众闹事,疑似不轨,这简直开了天大的玩笑。而联名上书者,乃翰林院的三名侍读学士。这三人的官位仅次于翰林大学士,本为皇帝进读书史、释讲经义的官员。
然而,翰林院在本朝也是候补官员的重要衙门。尤其六部九卿,很多尚书、侍郎官都有翰林的背景;连那些外省衙门,都有翰林的背景。因而,有“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规制。当然,像内阁首辅华青云、武英殿大学士王恺不是翰林出身,一位是东宫出身,一位则是宗室。
他们属于特恩拔擢。
“父皇,这份弹劾的奏疏,也许是几位官员担忧生事,本意来看,还是为了朝廷着想。”太子可明白,这份奏疏远非表面弹劾庆阳侯和阳谷县主那么简单,但为了朝廷的安稳以及平息皇帝的怒火,他选择掩饰官员的过错。皇太孙提出并推行的救济政策,不说远的,在京城就遭到一些朝臣的反对。尤其那些翰林出身的官员,常常以“恐聚众生反心”等名义加以反对,甚至弹劾参与其中的官员勋臣。
而在外省,这种政策也遭到了很大批驳。也许外人不知道,但太子这边可清楚,在关中、山东的救济棚实在维持不下去,原因很简单——州府衙门大多不愿意出手,而当地的士绅地主也兴致缺缺。
江南地区的情况则更加凋零。
直隶地区、四川、湖广有所起色,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本地士绅。而地方衙门置若罔闻。
“这项政策推行了也有三年了吧,是皇太孙临走前主张的。这几年下来,还是如此脆弱。沛儿,你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