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皇后复生纪:天命王朝 > 第82章 廷议

第82章 廷议

若雪点头同意了永清的想法,并对阳谷县主的提议表达赞许。看起来自己还是略逊一筹,没能把想法及时告诉给永清。不然的话,也不用永清这么为难了。

“娘,那我可就动笔了,正好让父皇送些药材过来,治治你的胃病。”永清赶忙动笔,打算在今天晚上就将书信送往皇宫;同时,她还不忘调侃自家的亲娘,尤其若雪还想拿起一杯从窖子里拿出来的酸奶块,冰冰凉凉的,这不适合她吃。

不过半个时辰,永清的亲笔书信便被离开自己的府上,直接前往御书房去。与此同时,王启正在御书房与大臣们奏对。除了内阁阁臣,还有六部尚书、都察院御史。

除了这些必定到场的重要文臣,王启手中还拿着从南方各省送来的奏折和急递,尤其是对临清知州的弹劾和对前江南参政叶珅的事后汇报,已经送到桌案上。在召开御前会议中,太监还从宫门送来了永清公主交上来的奏疏。王启尚且没来得及看,却也是大发雷霆。

六部尚书并非会议主角,除了旗帜鲜明、和皇帝作对的顾汾。他们来到这里,大多是当皇帝的受气包来,沉默接受着皇帝的各种情绪。而刑部尚书顾汾、文渊阁大学士李文书共同上奏反对的,便是皇帝延续《救济令》的决定。尽管经历短暂的“翰林风波”后,王启依然坚持“救济令”的推行,但各布政司送来的奏报已经表明,救济令徒有虚名,还会造成额外的浪费——这是很多地方的说辞,但都察院那边给来的消息,又是另一番效果。

据四川、湖广、中直隶(承天府)御史、按察使等奏报,州、府等衙门推行救济令效果良好,流民问题得到显著缓解,尤其湖广布政司推行的“授艺法”,让部分无地百姓得以做工维持生计;同时,湖广省西南荒地得到逐步开发,并将大部分田地分给百姓,并提请朝廷三年蠲免,以保百姓生产。这对朝廷来说,是一件稳定人心的大好消息。

王启深刻地明白,只有百姓能吃得上饭,生活不至于困苦流离,朝廷的统治才能安稳下来;但他更加明白,这其中有一些信息是自己掌握不住的——所以不止是布政司和都察院,地方三司的汇报他都要一一阅览,不能遗漏。

可顾汾和李文书等人居然不理会这些,向自己当场发难,坚决地要求废除救济令。他们这番操作,王启的心中警铃大作。

摆事实,讲道理,是王启惯用的手段。他一开始并没有当场震怒或者驳斥大臣,而是命令曹连将奏疏上的内容一一讲给众人听。以汪郴为代表的户部稍微松了口气,仿佛对可能到来的财政赤字缓解有所期待;而兵部、工部的官员面面相觑,对下面来的奏疏不感兴趣。

孙克勤本打算远远看戏的,这种事情无论如何都砸不到自己的头上——可老尚书顾汾一冒头,他的地位瞬间尴尬许多。至于华青云,身为内阁首辅、中极殿大学士,居然没来!

这下,压力一时间交到了孙克勤的头上,作为次辅暨建极殿大学士,既要维持刑部在朝廷的地位,也要和皇帝打好交道,更不能得罪其他阁臣——首辅?华青云不在,那自己一定是那个受气包。

有关救济令存废的政策尚未结束,临清知州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因弹劾公主引来了注意,结果调查出来的情况实乃恶劣——身为从五品官员居然擅自在临清等附近州县兼并土地两千余亩,还用敲诈勒索的方式坑害百姓。证据确凿,不可饶恕!

“皇上,即使如此,那臣以为,也不能就此给临清知州定下如此大罪。”按皇帝的意思,那名知州就算是论罪当死也不为过——朝廷明令禁止兼并土地,莫要说敲诈勒索;但顾汾竟然站了出来,反对皇帝的意见。

王启对此嗤之以鼻,但李文书也站了出来,对临清知州的官行人品表达高度赞许——称他曾也是为官一方,素有贤名。如今多年过去,人心思变,有所苦衷。不过是几千亩土地而已,还了就是。可人啊,是偏偏不能杀的。当然,李文书的态度还算温和,对比顾汾的“无罪释放”论,又有些回转的余地。

而且,顾汾也不忘火上浇油,向皇帝说明江南等地的兼并情况——无论官绅商贾,江浙等地兼并问题也十分严重,那陛下是打算统统论罪处死吗?这话一说出口,令王启的拳头不自觉地攥紧起来,看在曹连的眼中,担忧着皇帝会不会当场爆发。

对啊,如果处理了这位十恶不赦的知州,那江南豪强又该如何?难道统统杀了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家父是康熙穿越之铁血捕快沉默的战神大唐镇国公正德皇帝朱厚照水浒:我武大郎,反了!我都皇叔了,叫刘备声大哥怎么了系统!我有召唤军火异能起飞,从1973年开始三国之现代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