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喔喔晨鸡孰是雄”:晨鸡啼鸣,本是自然现象,但在此句中却带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孰是雄”提出了一个疑问,即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谁才是真正的强者或领袖?或许,这里的“雄”并非单指力量或地位上的优越,而是指那些在精神上能够坚守自我、不被世俗所迷惑的人。
综上所述,表面上这首颂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独特见解。它告诉我们,在追求精神超脱的同时,也要勇于面对现实的挑战;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本质,不被外界所动摇。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以更加深邃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寻找那些真正具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
【今圣叹释义】
其实,“空王”指代佛门,意思是唐太宗死后,武则天作为无子嗣的妃嫔被遣贬为尼姑,出家后整日参禅理佛。
“一朝重入帝王宫”指高宗李治将武则天从感业寺重新召入宫中。
“遗枝拨尽根犹在”是说武则天为了称帝,将自己的亲生儿女以及李氏子孙几乎赶尽杀绝,但是李唐朝的根还是存在的,这就是后来重新振兴唐朝的李隆基。
“喔喔晨鸡孰是雄”即是指武则天称帝之事。武则天死后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遗诏中去除了帝号,以“则天大圣皇后”的身份被后世铭记。
【易经中的卦象】
这一象对应于《易经》中的遁卦,其象征意义深远。遁卦上半部分为乾卦,代表上天,下半部分为艮卦,则象征山脉。整体卦象宛如一座巍峨高山矗立于天际之下,遮蔽了天光,阴长阳消,恰似小人得势之时,浓云蔽日,光明难觅。此情此景,劝诫世人不宜远行,并需警惕口舌之争。对于君子而言,更应暂避锋芒,明哲保身,以待时机,拯救天下于水火之中。
遁卦深刻阐释了隐遁与退避的智慧。万物恒久,必藏动荡之因,小人势力趁机而起,世态愈发动荡不安。此际,政治或陷动荡,法制或失效力,对正直君子而言,实为不利。恰如武后当政之时,朝廷内外明争暗斗,卦中“君子”暗指李唐正统后裔,而“小人”则映射支持武后称帝之派系。遁卦提示,李唐子孙应隐忍退避,作为明哲保身之策,静待最佳时机,重振朝纲。
在正道衰微之际,对抗与斗争往往徒劳无功,反易招致祸患。因此,欲获最终胜利,除坚定信念外,更需秉持刚毅中正之道,不与小人同流合污。适时退隐,超脱世俗,急流勇退,方为上策。历史见证,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在武后称帝后的作为,皆契合遁卦之预示。而玄宗李隆基的成功,更印证了此道之正确性。
从爻象视角审视,遁卦寓意退避之智,小胜亦足可贵。《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此喻遁卦如天高山远,象征隐退避让。天虽步步退让,却始终凌驾于山之上,暗指无论武氏、韦氏或太平公主如何图谋,终将被李氏皇权所恢复。
初六爻,喻武则天初登帝位,李氏处境艰难,需静观其变,以策万全,不宜轻举妄动。
六二爻,则以牛皮束人之象,勉励李氏坚定志向,不为所动。
九三爻,揭示李氏虽处险境,亦应蓄养力量,善用亲信,避免为小人所乘,为日后复权奠定基石。
九四爻,展现君子退让从容之态,与小人形成鲜明对比。君子之退,实为后发制人之策,预示李氏家族终将战胜武氏,重振基业。
九五爻,强调坚定信念与志向的重要性,预示吉祥之兆。此爻恰如李隆基忍辱负重,借太平公主之力重返宫廷,终除太平公主势力,重掌李氏皇权。
上九爻,则象征君子已获成功,唐朝皇权重归李氏之手。李氏家族历经波折,终完成从失位到复权的壮丽篇章。
【本象正史对照】
这一卦象所描绘的诸多事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紧密相连,错综复杂。它们或许正是武则天在临朝涉政期间,为巩固自身权力所精心编织的舆论网络中的一环。
起初,武则天仅是唐太宗李世民后宫中众多嫔妃之一,身份为“武才人”。太宗驾崩后,依循祖制,她与其他侍奉过先皇的妃嫔一同被送往尼姑庵,为先皇守灵祈福,而非殉葬。然而,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她与李治的偶遇。那时,李治进宫探望病重的太宗,恰逢武则天侍奉在侧,两人因此结缘,情感渐深。李治以诗传情:“乍忆巫山梦里魂,阳台路隔恨无门。”武则天则以温婉之辞回应:“未曾锦帐风云会,先沐金盆雨露恩。”这段情感,在太宗病重期间悄然生长,为武则天日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深知自己太宗离世后的命运,武则天在太宗病重期间更加积极地向李治示好。然而,李治终究未能违背祖制,武则天最终还是被送入感业寺,削发为尼。在感业寺的一年里,她历经磨难,却从未放弃改变命运的念头。终于,在李治前来祭祀祖宗时,她抓住了机会。此时,李治的正室王皇后正与萧淑妃争宠,武则天便成为王皇后制衡萧淑妃的棋子,同时也重新回到了李治身边。她凭借智慧与手段,成功击败了萧淑妃,成为李治的宠妃。
得宠后的武则天并未满足于此,她的目光逐渐转向了皇后之位。入宫第二年,她诞下一女,然而这个女儿未满周岁便夭折了。《资治通鉴》记载,有传言称是王皇后杀害了武则天的女儿,这一事件激怒了李治,也让他萌生了废后的念头。武则天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最终成功登上皇后宝座。
成为皇后后,武则天并未偏袒武氏家族,反而相夫教子,安守本分,在皇室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同时,她也逐渐涉足朝政,帮助李治批阅奏章。这一行为虽然引起了部分大臣的不满和反对,但也让她的政治经验和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随着李治健康状况的恶化,武则天逐渐掌握了更多的朝政大权。
李治去世后,武则天先后立自己的两个儿子为帝,但均因故被废。最终,她于690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开启了武周时代。在她的统治下,国家经历了从酷吏政治到相对宽容政策的转变,经济得到发展,军事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晚年的武则天因听信男宠张易之、张昌宗的谗言,导致朝政失控,最终引发了“神龙政变”。在这场政变中,她被迫退位,唐朝的权力再次回到了李氏手中。而她本人也在同年去世,享年82岁,遗诏中去除了帝号,以“则天大圣皇后”的身份被后世铭记。
【武则天墓碑无字】
武则天墓碑无字的原因,历史上存在多种解释和猜测,这些解释各自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深度。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详细叙述:
1.功德无量,难以言尽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武则天认为自己的一生功过是非过于复杂,无法简单地用文字来概括。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政治手腕、智慧与胆识都非同一般。在位期间,她推行科举制,打击豪门士族,提拔寒门子弟,使政治生态焕然一新;同时,她也注重农业生产和民生改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这些卓越的功绩,使得她认为任何碑文都难以完全表达她的贡献和成就,因此选择立无字碑,留给后人无尽的想象空间。
2.自知之明,留待后人评说
另一种观点认为,武则天具有高度的自知之明。她深知自己在位期间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犯下了不少错误和过失。例如,她任用酷吏、大兴土木、丢失安西四镇等行为都饱受争议。因此,她选择立无字碑,既是对自己一生功过的深刻反思,也是将评判权交给后人的豁达态度。她相信历史是公正的,自己的功过是非最终会由后人来评判。
3.避免儒家抹黑
还有观点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为了避免被儒家学派抹黑。武则天在位期间,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儒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打压。然而,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地位,许多史书和碑文都由儒家学者撰写。武则天担心如果自己在碑文上留下过多文字,可能会成为儒家学者攻击和抹黑的对象。因此,她选择立无字碑,以避免这种潜在的风险。
4.身份与称呼的困惑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与她的身份和称呼有关。武则天死后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但她的身份和称呼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果她被称为皇后,可能会让她心有不甘;而如果被称为皇帝,则可能愧对唐高宗并引发后人的非议。因此,在身份和称呼上的困惑也可能促使她选择立无字碑。
5.政治斗争的反映
最后,武则天立无字碑还可能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武则天去世后,唐朝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她的子孙后代和朝臣们对于如何评价和对待她的遗产存在分歧和争议。在这种背景下,立无字碑可能是一种政治上的妥协和平衡手段,既不过度美化也不过度贬低武则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综上所述,武则天墓碑无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它既是武则天对自己一生功过的深刻反思和自知之明的体现,也是当时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