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天机玄图 > 11.2:第二十九象 “三杨”辅主 迎来“仁宣之治”

11.2:第二十九象 “三杨”辅主 迎来“仁宣之治”

颂辞首两句精炼概括三杨之功绩:“一枝向西”指的是杨士奇;“一枝东”则巧妙暗指杨荣,因其号“东里”而得名;“南枝”则专指杨溥,作为三人中最后入阁者,时人尊称为“南杨”。缺“北杨”指的是曾经追随杨荣向北挺进,战功赫赫,征发蒙古族的杨勇。当时没能入阁参与朝政。缺乏考证,但在历史的大戏尾声中终于归正。这里暂不叙述。

“宇内同歌贤母德”,据考证是指张太后,而非冒称生了皇子,而使本非皇帝骨肉的祁镇变成了太子的孙贵妃。都称颂这位伟大的母亲。“贤母”即指她不仅是明仁宗的皇后,更是仁宗、宣宗、英宗三朝之国母,当时更被誉为“女中尧舜”,其贤德全宇内广受赞誉。“真有三代之遗风”,一语双关:既颂扬了明朝“仁宣之治”的盛世风貌,又赞誉张太后勤俭持家,激励宣宗、英宗等后代君主勤勉治国,继承先贤遗风。就是说三个伟大人物都是同种的,都姓杨,他们的为政真带有三代(夏商周)的遗风啊。

【水调歌头·仁宣盛世】

明烛照龙颜,仁政启新篇。

朱高炽继大统,温厚抚黎元。

三杨并立朝野,学行智谋兼具,社稷得安然。

杨士奇整肃,杨荣御边关,杨溥严。

秘不发丧夜,高炽稳登天。

张太后贤,拒垂帘,共安稷田。

宣宗平叛功成,仁风遍四海,盛世乐无边。

文武齐心力,国运正昌延,青史编。

【易经中的本卦】

这一卦象与《易经》中的升卦相对应,其上卦为坤卦,象征着广阔无垠的大地;下卦为巽卦,则代表着生机勃勃的树木。整个卦象生动地描绘了大地上树木茁壮生长,从微小至强大,从稚嫩到茂盛,展现出一幅繁荣昌盛的画卷。卦辞“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预示着一切顺利通达,此时正是拜见尊贵之人的好时机,无需忧虑。若占得此卦,向南出征将大吉大利。

彖辞进一步阐释:“柔以时升,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用见大人,勿恤,有庆也。南征吉,志行也。”它指出,升卦的首爻为阴,顺应时势逐渐上升,这是升卦的基本特性。坤卦的柔顺与巽卦的谦逊相辅相成,九二爻居下卦之中,六五爻处上卦之正,内外皆能秉持中正之道,上下和谐,国家因此昌盛。“用见大人,勿恤”预示着即将迎来值得庆祝的喜事,“南征吉”则表明出征必胜,志向得以实现。

象辞则云:“地中生木,升。君子顺德,积小以高大。”升卦之象,如同树木植根于大地,茁壮成长。君子应从中领悟,顺应自然法则,积累微小的善行与努力,终能成就高尚的品德与伟大的事业。这一卦象预示着明宣宗时期国家任用贤能,国势日益强盛。即便在英宗即位之初,张太后主政之下,国家依然能够延续清平之治,国力持续上升。

“初六:允升,大吉。”此言预示了迅速而稳健的发展,终将迎来大吉大利的局面。“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意指此等吉祥之兆,源自行动与内心志向的高度契合。这一爻仿佛预见了朱棣离世后,明朝结束了连年战火,重归太平盛世,君臣和谐共处,百姓生活也日渐殷实。

“九二:孚乃利用禴,无咎。”此句描绘了春季祭祀时,以诚挚之心利用简约的仪式祭拜神灵与先祖,可保无灾无难。“象曰:九二之吉,有喜也。”九二爻所揭示的,是对鬼神的敬畏之心,遵循此道,则喜悦之事接踵而至。它预示着在杨士奇、杨溥、杨荣三人的贤能辅佐下,明宣宗励精图治,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国家繁荣的政策,国家呈现出繁荣昌盛、和谐美满的景象。

“九三:升虚邑。”此言象征着攀登至高山之巅的城邑之上,视野开阔,心无疑虑。“象曰:升虚邑,无所疑。”意指站在这样的高度,一切尽在掌握,疑虑自然消散。此爻恰似明宣宗即位后,在杨荣的鼎力支持下,迅速平息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政局得以稳固,心中自然无惧无忧。

“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这一爻指的是周朝的天子前往岐山祭祀神灵,预示着吉祥且无灾祸。据《象传》所释:“王用亨于岐山,顺事也。”意即天子所行祭祀之事,皆顺应天道,故能避祸得吉。这预示着领导者若能妥善处理君臣及大臣间的关系,并恪守祖先法度,定能成就一番伟业。

“六五:贞吉,升阶。”意指占卜结果吉祥,事业将步步高升。《象传》进一步阐述:“贞吉,升阶,大得志也。”表明坚守正义则吉祥降临,事业随之蓬勃发展,个人志向亦得以实现。这一爻象征了明宜宗在去世前,明智地将权力传给年幼的英宗,并委托张太后与“三杨”大臣辅佐朝政,确保了国家政局的稳定与清明。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贞。”此爻描绘了领导者夜以继日、勤勉不怠的工作状态,预示着这样做将带来吉祥。“象曰:冥升在上,消不富也。”上六爻虽处高位,却时刻面临挑战,唯有勤勉不息,方能化解危机,确保国家富强。这预示着在张太后与“三杨”大臣的共同努力下,明朝政府能够及时应对各种挑战,为英宗亲政时期的国家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象正史对照】

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朱高炽,早在朱元璋在位时期,便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与仁心。他曾奉朱元璋之命,与秦王、晋王、周王的三位世子分别检阅卫士。在众人中,唯有朱高炽最晚归来复命。面对朱元璋的询问,他解释道:“因早晨天气严寒,我体贴士兵,让他们先饱餐一顿,待身体回暖后再行检阅,故而延误了归时。”

随后,四位世子又被分派阅看群臣奏章。朱高炽在汇报时,特意避开了文字上的细微差错,而将关乎军民切身利益的要点详尽阐述。朱元璋对此颇为诧异,误以为他未曾察觉那些笔误,岂料朱高炽从容答道:“孙儿审阅奏章时,丝毫不敢懈怠,那些小错自然逃不过我的眼睛。但孙儿以为,若一味纠缠于细枝末节,恐会耗费皇爷爷您大量宝贵时间,故而只挑重要事务禀报。”

朱元璋曾向朱高炽提问:“昔日尧帝时遇水灾,汤王时逢旱灾,百姓何以得生?”朱高炽回答:“百姓所依,乃能体恤民生的圣君。此等君王,方为真正的圣人。”通过数次类似的考验,朱元璋对这位孙子大加赞赏,认为他颇具君王之风范。

正如朱元璋对朱高炽的赞赏,朱棣同样对朱瞻基,即朱高炽的长子,宠爱有加。当朱瞻基刚满月时,朱棣便称赞他:“此孙儿英气非凡!”待朱瞻基被册封为皇太孙后,朱棣更是常在朱高炽面前夸赞:“你的儿子将来定能成就一番太平盛世!”

当时,皇权之争在朱高炽与朱高煦之间激烈展开,而朱棣正犹豫不决。文渊阁学士解缙适时进言:“皇长子以仁孝著称,未来定能赢得天下人心。”见朱棣未置可否,解缙便叩首力荐:“更有一事,皇长孙亦是出类拔萃!”此言正中朱棣心意,于是朱高炽被立为储君。

朱棣逝世后,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然其统治时间短暂,仅一年便离世。随后,朱瞻基继位,史称明宣宗。明仁宗与明宣宗两位皇帝皆致力于国家治理,与民休息,其仁政尤为显著。在他们的治理下,社会生产蓬勃发展,明朝迎来了鼎盛时期,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

谈及“仁宣之治”,不得不提此时期的三大功臣:杨荣、杨士奇、杨溥,即明朝历史上著名的“三杨”。正如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七所载:“正统年间,文贞(杨士奇)被誉为西杨,文敏(杨荣)则称东杨,以居所方位区分。而文定(杨溥)因郡望南郡,故世称南杨。西杨具备宰相之才,东杨则成就宰相之业,南杨则拥有宰相之度量。因此,论及我朝贤相,必首推‘三杨’。”

“三杨”之中,“西杨”指的是杨士奇。他因“学行”卓越而著称,这深厚底蕴源自他早年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的经历。正是这份出众的才学,引领杨士奇逐步踏入政坛的辉煌舞台。在明成祖朱棣的时代,他的政治生涯达到了巅峰。朱棣,历经“靖难之役”登基后,为稳固政局,特命杨士奇等翰林才俊入阁,共商国家大计。永乐二年,杨士奇更被委以重任,辅佐皇太子,与未来的明仁宗朱高炽结下了深厚的师友情谊。及至朱高炽登基为帝,杨士奇随即被擢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

杨士奇与仁宗之间,情谊深厚,关系融洽。仁宗曾赐予他一枚银印,上镌“绳愆纠缪”四字,以示信任。此印在手,杨士奇得以直接向皇帝密报皇亲贵族的不法行为,对整肃吏治、维护国家安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当时,李庆曾提议将多余的军马分配给地方官吏,对此,杨士奇坚决反对,并上疏仁宗表达立场。然而,仁宗出于保护杨士奇的考量,并未立即采纳其建议,反而在陕西按察使陈智上奏时,巧妙地驳回了李庆的提议。这一事件,深刻体现了君臣之间默契而深厚的关系。

杨士奇与仁宗之间的关系极为融洽,仁宗曾赐予他一枚银印,其上镌刻着“绳愆纠缪”四个大字,象征着授权他密奏皇亲贵族的违法行为,此举对整顿吏治、稳固国家起到了积极作用。当时,李庆曾提议将多余军马分配给地方官吏,杨士奇对此坚决反对,并上疏仁宗。然而,仁宗出于保护杨士奇的考虑,并未直接采纳其建议,反而在陕西按察使陈智上奏时,巧妙地驳回了李庆的提议,从中可见君臣间深厚的默契与信任。

对于杨士奇而言,这份和谐的君臣关系是他宝贵的资源,但他并未借此谋求私利,而是积极向仁宗提出诸多有益于国家与百姓的政策建议。仁宗初登大宝之时,朝中不少文武官员沉湎于享乐,忽视政务,杨士奇便适时劝谏仁宗要居安思危,心系百姓疾苦。可以说,仁宗能够成为一位开明的君主,杨士奇功不可没。

仁宗驾崩后,杨士奇顺理成章地成为首席顾命大臣,在辅佐明宣宗期间,他尤为重视政治清明,不遗余力地纠察贪腐,并向宣宗举荐贤能之士。杨士奇以身作则,为百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他的努力下,明朝社会呈现出一派和谐安定的繁荣景象。

“三杨”中的“东杨”指的是杨荣,他被誉为三人中最具智谋的一位。《明史》赞誉他“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杨荣对明朝的卓越贡献,尤在边防事务的处理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明成祖朱棣的时代,面对蒙古三部的分裂与叛乱,杨荣五次随军出征,以他的机智与敏锐,多次提出独到见解,深得朱棣的器重。

尤为传奇的是,在镇压蒙古的途中,朱棣不幸病逝,情势危急。此时,杨荣展现出了非凡的冷静与决断力,为避免军心动摇,他果断决定秘不发丧,并精心安排,确保行程如常进行。待他先行返回京城,及时向太子通报真相,从而确保了朱高炽的顺利登基,且朝野间未起波澜。因此,杨荣因功被封为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

及至朱高炽驾崩,朱瞻基即位之初,汉王朱高煦趁势发难。正是在杨荣的坚定支持下,年轻的宣宗皇帝毅然亲征,迅速平息了叛乱。在辅佐君王的过程中,杨荣力主仁政,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更为皇帝赢得了民心。

而“三杨”中的“南杨”则是指杨溥,他以其独特的处事风格著称。杨溥早年仕途坎坷,屡遭挫折,这造就了他行事极为谨慎的性格。这种谨慎使他总能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展现出老成持重的一面。在为官之道上,杨溥严于律己,为百官树立了典范。当社会政治环境需要简约守成之时,杨溥这样的稳重之士便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杨”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始终致力于辅佐君王,为明朝社会的繁荣与国家的安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其中,杨荣以其卓越的才识著称,但在生活作风上稍显奢侈,不时接受边疆将官的馈赠。宣宗得知此事后,特地向杨士奇征询意见。杨士奇宽宏大量地回应道:“杨荣深谙边防事务,实为难得之才,望陛下勿以微瑕掩其瑜。”宣宗闻言,不禁莞尔:“难得你如此为他开脱,而他在我面前却常提及你的不是。”杨士奇则恳请宣宗能以待己之宽,同样包容杨荣。此事传至杨荣耳中,令他深感羞愧,自此与杨士奇的关系愈发和睦。

公元1435年,宣宗驾崩,年幼的朱祁镇登基为帝,即明英宗。鉴于新君年幼,群臣力请张太后垂帘听政,然张太后恪守祖制,婉拒此议。张太后自太子妃时期便以贤良淑德著称,她勤俭持家,严禁外戚干政,并有效遏制了宦官王振的权势扩张。她教导英宗继承先皇遗志,继续推行稳健的治国政策。对于“三杨”的治国才能,张太后深表赞赏,决定倚重他们辅佐幼主。

某日,张太后于便殿召集英宗及“三杨”、英国公张辅、尚书胡濙等重臣,深情寄语道:“诸位老臣,新君尚幼,望诸位能同心协力,共安社稷。”简短数语,足见张太后对五位重臣的深切期望与信任。在她的领导下,明朝国力在晚年时期达到了鼎盛状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都要老死了,婴儿系统什么鬼修仙:不是我想当舔狗,系统给的太多了修仙十万年,出土即无敌!修仙:我靠词条斩妖卫道觉醒召唤系统后,我在异世杀疯了天缘问道疯了吧!他的弟子都成大帝了!洪荒:菜就多练!混元?有手就行神羽圣帝洪荒之太极图俺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