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答题:从始皇开始 > 第218章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翻译

第218章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翻译

邹阳是齐国人。他游历到梁国,与原吴国人庄忌夫子、淮阴人枚乘等人交往。他上书梁孝王,置身于羊胜、公孙诡之间。羊胜等人嫉妒邹阳,在梁孝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梁孝王很生气,把邹阳交给狱吏,准备杀了他。邹阳在梁国游历,因遭谗言被囚禁,害怕死了会背负不好的名声,就从狱中上书说:

我听说忠诚的人没有不得到报答的,守信的人不会被人猜疑,我过去一直认为确实是这样,现在看来这不过是句空话罢了。从前荆轲仰慕燕太子丹的义气,出现白虹贯穿太阳的奇异天象,而太子丹却对他有所畏惧;卫先生为秦国谋划长平之战的方略,出现太白星侵蚀昴宿的天象,秦昭王却对他产生怀疑。他们的精诚能使天地发生变异,然而却不能让两位君主明白信任他们,这难道不可悲吗!如今我竭尽忠诚,把自己的想法全部讲出来,希望君主能了解,可君主身边的人不明白我的心意,最终听从了狱吏的审讯,让我被世人所怀疑,这就好像让荆轲、卫先生重生,而燕太子丹、秦昭王还是不觉悟一样啊。希望大王您仔细明察这件事。

从前卞和进献宝玉,楚王却砍去他的双脚;李斯竭尽忠诚,胡亥却对他处以极刑。因此箕子佯装癫狂,接舆隐居避世,就是害怕遭受这样的祸患啊。希望大王您仔细体察卞和、李斯的心意,而不要像楚王、胡亥那样偏听偏信,不要让我被箕子、接舆所耻笑。我听说比干被剖心,伍子胥尸体被装入皮囊抛入江中,我起初不相信,现在才知道确有其事。希望大王您仔细考察,对我稍加怜悯。

谚语说:“有的人相处到老,彼此还是很陌生,有的人路上相遇,停车交谈,却像老朋友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彼此了解和不了解的缘故啊。从前樊於期从秦国逃到燕国,把自己的头颅借给荆轲用来完成燕太子丹的大事;王奢离开齐国逃到魏国,在城墙上自刎来使齐国退兵从而保全魏国。王奢、樊於期与齐、秦两国并非新交,和燕、魏两国也并非故旧,他们之所以离开那两个国家而为这两个君主效死,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和志向相契合,并且仰慕大义到了极点。所以苏秦不被天下人信任,却对燕国像尾生那样守信;白圭在战争中丢失了六座城池,却能为魏国攻取中山国。这是为什么呢?实在是因为彼此相知的缘故啊。苏秦做燕国丞相时,燕国人在燕王面前说他坏话,燕王手握剑柄发怒,却仍把珍贵的马肉赏赐给他;白圭在中山国地位显赫,中山国人在魏文侯面前诋毁他,魏文侯却把夜光璧赏赐给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君主和臣子之间,是推心置腹、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的,又怎会被那些无根据的流言蜚语所动摇呢!

所以女子无论美丑,一进入宫中就会遭到嫉妒;士人无论贤能与否,一进入朝廷就会被人嫉恨。从前司马喜在宋国被砍去膝盖骨,最终却做了中山国的丞相;范睢在魏国被打折肋骨、敲掉牙齿,最终却做了秦国的应侯。这两个人,都坚信自己的谋划必定能够实现,舍弃了结党营私的做法,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所以不能避免被嫉妒之人陷害。因此申徒狄自沉于黄河,徐衍背着石头跳进大海。他们不被世俗所容,坚守道义,不肯苟且获取利益,不肯在朝廷里结党营私来改变君主的心意。所以百里奚在路上讨饭,秦穆公却把国家政事交给他;宁戚在车下喂牛,齐桓公却把国家重任托付给他。这两个人,难道是靠在朝廷里做官,凭借身边人的赞誉,然后才被两位君主重用的吗?是因为君主被他们的心意所感动,行为与他们相契合,彼此亲密得如同胶漆一般,亲兄弟也不能离间,又怎会被众人的言论所迷惑呢?所以偏听偏信就会产生奸邪,只信任某一个人就会酿成祸乱。从前鲁国听信季孙氏的话而驱逐了孔子,宋国相信子罕的计谋而囚禁了墨翟。凭借孔子、墨翟的能言善辩,都不能使自己免遭谗言的中伤,而鲁、宋两国也因此陷入危境。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积累的诽谤可以销毁骨头啊。所以秦国任用戎人由余而称霸中原,齐国任用越人蒙而使齐威王、齐宣王时国力强盛。这两个国家,难道会拘泥于世俗的看法,被世事所牵制,被片面的言辞所束缚吗?公正地听取意见,全面地观察事情,就能在当世留下美名。所以心意相契合,即使像胡、越那样疏远的人也能成为兄弟,由余、越人蒙就是这样的例子;心意不相合,即使是亲骨肉也会被驱逐而不相认,丹朱、象、管叔、蔡叔就是这样的例子。现在君主如果真能采用齐国、秦国任用贤才的做法,摒弃宋国、鲁国那样偏听偏信的做法,那么五霸的功业不值得称赞,三王的成就也容易做到了。

因此圣明的君主觉悟后,会摒弃像子之那样的野心,也能不被田常那样的所谓贤能所迷惑;会封赏比干的后代,修缮被纣王剖了腹的孕妇的坟墓,所以功业又能在天下建立起来。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追求善政没有满足的时候啊。晋文公亲近他的仇人,却能在诸侯中称霸;齐桓公用他的仇人,而能匡正天下。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仁慈诚恳,心意真诚,是不能凭借虚假的言辞来达到的。

至于秦国采用商鞅的变法,向东削弱了韩、魏两国,军队强大于天下,然而最终商鞅却被车裂;越国采用大夫文种的计谋,擒获了强大的吴国,称霸中原,然而最终文种却被诛杀。所以孙叔敖三次辞去相位而不后悔,于陵子仲推辞三公的高位去为人浇灌菜园。现在君主如果真能去掉骄傲自负的心理,怀着可以让人报答的心意,推心置腹,袒露真情,肝胆相照,广施恩德,始终与士人同甘共苦,不吝惜对士人的赏赐,那么夏桀的狗也可以让它对唐尧叫,盗跖的门客也可以让他去刺杀许由;更何况凭借君主的万乘之权,借助圣明君主的资质呢?既然这样,那么荆轲被灭七族,要离烧死自己的妻子儿女,这些又哪里值得称道呢!

我听说把明月珠、夜光璧这样的宝物,在黑暗中扔到路人面前,路人没有不手握剑柄斜着眼睛看的。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它无缘无故出现在面前啊。弯曲的树根,形状盘曲离奇,却能成为天子的器物。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有身边的人先对它进行了雕琢美化啊。所以没有缘由就出现在面前的东西,即使拿出随侯珠、夜光璧那样的宝物,也只会结下仇怨而不会被感恩。所以如果有人先为其美言,那么即使是枯木朽株也能建立功勋而被人铭记不忘。现在天下那些身处贫贱的布衣之士,虽然身怀尧、舜那样的治国之术,拥有伊尹、管仲那样的辩才,怀着关龙逢、比干那样的忠心,想要为当世的君主竭尽忠诚,却向来没有人为他们引荐、美化,虽然用尽心思,想要向君主表明自己的忠信,辅助君主治理国家,可君主必定会有手握剑柄斜着眼睛看他们的表现,这就使得平民百姓不能像枯木朽株那样获得建功的机会啊。

所以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驾驭世俗,就像陶工转动制陶的转轮一样独立掌控,而不被卑下混乱的言论所牵制,不被众多的言论所左右。所以秦始皇听信中庶子蒙嘉的话,从而相信了荆轲的说法,结果荆轲暗藏的匕首突然出现行刺;周文王在泾水、渭水打猎,载着吕尚一同归来,最终称王天下。所以秦国因为听信身边的人而招来杀身之祸,周朝因为任用偶然相遇的人而成就王业。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周文王能够超越那些拘泥的言论,摆脱世俗的看法,独自看到那光明广阔的治国大道啊。

现在的君主沉溺于阿谀奉承的言辞,被身边的姬妾近侍所牵制,使得那些不受拘束的贤士与牛马同槽,这就是鲍焦愤恨世道而不留恋富贵快乐的原因啊。

我听说穿着华丽服饰进入朝廷的人,不会用利益来玷污道义,注重砥砺名声的人,不会因为私欲而损害品行,所以有个地方叫“胜母”,曾子就不肯进入;有个城邑叫“朝歌”,墨子就掉转车头离去。现在想让天下那些志向高远的士人,慑服于君主的威权,屈从于地位权势的高贵,让他们改变自己的态度、玷污自己的品行去侍奉那些阿谀奉承的人,以此来求得亲近君主身边的人,那么这些士人宁愿隐居在山洞岩穴中直到死去,又怎么肯竭尽忠诚而到朝廷来效力呢!

邹阳的信呈给梁孝王以后,梁孝王就派人把他释放了,最终邹阳成为梁孝王的贵宾。

太史公说:鲁仲连的旨意虽然不合乎大义,然而我赞赏他身为平民,却能无拘无束,不受诸侯的屈服,在当世发表言论,挫败卿相的权势。邹阳的言辞虽然不谦逊,然而他善于类比事物,有值得悲叹之处,也可以说是刚正不阿了,所以我把他们附在列传之中。鲁仲连是通达之士,才能高超,志向远大。为别人解除危难,调解纠纷,拒绝接受俸禄,放纵自己的心志。挫败了齐国将领的诡辩,使燕军士气低落。邹阳遭遇谗言,被狱吏诋毁。他慷慨激昂地进言,受到当时君主的器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重生美好三国:人屠现世,请诸位赴死无双镇北王废柴趣妻红楼:王爷又双叒叕娶妻了开局一书生:从敬夜司狱开始我掌梁山,没宋江什么事了朱雄英现代留学十年,回归大明穿越贾琏之慢节奏生活手握百万铁骑,你说朕是反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