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有所谓的大势所趋。
暴力一些地来讲,个人的奋斗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当历史的齿轮开始转动,区区螳臂又安能当车。
战斗也是一样,当天平倾斜之时,再想翻转,何其艰难。但是,战斗中同样也存在着众多的“瞬息万变”,其中甚至不乏可逆天改命的机会。
.
有一首西方的民谣(?),内容是这样讲的:
丢了一颗钉子坏了一个蹄铁;坏了一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这个故事讲得就是一个意外,一个小小的意外导致了一个重大的、逆转性的结果。
故事可能有史实原型,也可能没有。这些都无关紧要。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装备和后勤就是那个“意外”——这在逻辑上和论述上没有问题。
.
“意外”是靠不住的,否则就不会是“意料之外”了。
先知重视的是“确定性”,是战前的准备和应对多种情况的预案。
和《三国演义》里的策略有所不同。
看《三国演义》,人们为其中的谋臣军师,为各路的英雄豪杰所倾倒。尤其是智多近乎妖的诸葛丞相,神机妙算,令人神往。于是人们有了这样一种认识:
只要兵法谋略用得好,便可以弱胜强,便可所向披靡。
除了三国,各种名将的故事,同样传达着这种“弱可胜强”的意思。
然而!
故事之所以成为故事,正是因为它本身的特殊和稀少。
《孙子兵法》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其中一个核心要点就是:以强击弱,以长击短。
这里不是说大家一“庙算”,发现我方实力不如对手,然后就怂了,就该投降又或者怎么样了。
而是指该怎么提高己方的“势”。就算在整体上不如对手,但也可以在局部上避实击虚,以多打少,攥紧拳头攻击敌人分开的指头,积小胜为大胜,化胜机为胜利。
先知对此奉为圭臬。平日里所谓的“安全第一”,完全可以说成是“先为不可胜”,说成是“谋定而后动”。
但这一次……有些不一样了。
.
计划赶不上变化。
己方没做好准备……那是真的没有做好准备。
从之前直到刚才得到“生蛮攻城”信息的时候,几乎是所有人,完全没想过会在此时,会在此地,遇到生蛮的攻击。装备倒是齐全,但预案什么的一概没有——这和普通意义上的遭遇战,遭遇小股生蛮,不一样。
然而,己方没准备,对方肯定也没有准备。他们肯定,也更加,不会料到在此时此刻会有这么一支强大的援军,突然登场。
庙算胜者得算多。
北门正在僵持,这边有大批的生力军的突然加入。这应该足以影响到战斗的天平了……吧。
优势在我!
长老们说得很有道理,生蛮作战必然疲惫,此时都不敢与之硬刚,那一旦等到人家修整完毕……仗可就更没法打了。
兵法战术或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这绝不意味着,身怀四两力就能战胜千斤敌。
现在敌军势弱,我军势强。这要放在平时,可能依靠多少策略和战术都无法达成。此时不战……
更待何时!
.
先知拍板:该怎么打……你们也别争了,都先听听俺的。
一队从南门送我进村——自己这个“大宝贝”要是不进村,估计所有人都不会安心。
进村的队伍,一边赶往北门支援,防止生蛮登墙破门,一边关注东墙沿线,做好支援准备。
墙外的也别做绕弯包抄什么的了,就加强防御后直接沿着东墙前进。这样的好处是,就算正面撞上了生蛮,墙上的守备人员也能从容地从侧上方位置进行有力的火力支援——这怎么都比“绕远”可能导致“孤军深入”来得稳妥。
.
想法很好。
执行也没问题。
但千算万算没有计算到,生蛮会主动撤退。
等内外两队赶到北门之时,生蛮已经井然有序,居然是井然有序地……
撤退了。
.
怎么办?
追?
还是不追?
光看着战场的情况就能想象之前战斗的激烈,此时正该是生蛮大战后虚弱之时……但是——
生蛮跑得快,可他们是撤退,而不是溃退。
据说在冷兵器时代,死伤最多的战斗时段,是击溃后的衔尾追杀。因为那时敌人都在逃跑,丢盔弃甲,没有战斗意志。胜方只需追上去,朝着对手毫无防备的后背挥动刀枪——这比杀鸡还容易。鸡,人家动作敏捷体型小,上下翻飞速度快,真被它们钻进了什么犄角旮旯,人进都进不去。
现在的生蛮不一样。他们还保有“组织度”。退,但并不慌乱,依旧保持着战斗力,随时可能反击。
此时追击……只要对方愿意,那己方就将被拖入失去“城墙”“箭塔”等“地形优势”的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