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发现生蛮在西北地区建立“大营”,京西北二环成为前线开始,“前线”就开始了全面性的增强,从人员到物资补给,排在先居和京都之后,成为了第三个大型聚居地。
随着生蛮的不断南扩,华夏与生蛮之间矛盾升级、冲突增多。然而即便前线是“华夏第三大”,但它还是无法阻挡生蛮的脚步——自保不是问题,但随着生蛮人数的与日俱增,北部地区彻底脱离了实际控制,不再是自家的狩猎场了。
好在有后方的支援,以及南部地区的物产,前线当前依旧可以维持较好的生活品质。但生蛮产生的影响,却早已经从最初的“可能”,变成了现在的如鲠在喉。
当生蛮逐渐越过北部地区,开始侵染南部之时,先知获得了前线的详报,并派出了第一批支援。前线指挥官也在获得这批支援之后,飞快的组织起“反抗力量”,争取在先知集结全力,荡平生蛮之前,抓住生蛮零散游荡的机会,尽量削弱对手——于是就有了这一次围杀两位数生蛮的大捷。
指挥官之所以敢这么干,除了因为获得了新的支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对“守城”的自信——自信生蛮要是胆敢攻城,这回必叫他们血流墙下,好为先知的进一步涤荡,做出微小的贡献。
.
“第一次村南歼灭战”很成功,一次消灭生蛮两位数。而就在人们准备“第二次大捷”的时候,一个更大的机会,突然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北部地区沦陷……只是说北部不再可以随意的进行活动。但每日的探报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虽然危险程度在不断提高,能潜入的距离也愈来愈短,能得到的信息越来越少,越来越没用,但在先知对于【安全】和【情报】重视的影响下,前线的侦查监视、后方的通报联络,已然成了最重要的日课之一。
而就在这大捷过后的第二天,例行侦查的斥候就带回一个大新闻——生蛮大营,兵力空虚;主力因不明原因突然北上,行踪不明,但不在附近。
.
机会啊!大兄Dei。这是机会啊——
难怪今天南部没人,北边也没多少。
指挥官当机立断,一边集结人手,一边派出大量侦查,严令细探。最终,行动部队绕过了零星的生蛮,直抵大营。
然后,然后缺乏守卫的大营,就被偷袭部队轻易突入,打了个措手不及。
人员方面,杀死杀伤的只有个位数(妇孺第一时间躲入山洞,突袭部队也没追杀),但营地中随意堆放着的各种物资,以及那些简陋的茅草屋棚,则大多被点上了一把火。其中的食物,能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也是付之一炬。
考虑到这次毕竟是深入敌占区的特种作战,待着大营的时间越长,偷袭部队遇到危险的可能性就越大。虽说生蛮主力不在附近,但大营周边的生蛮们见到营中有烟火升起,想必不用通传也会快速回援。
此时进行野战不划算,尤其是生蛮主力行踪不明带来的不确定性,指挥官甚至给大火留下了扑灭的可能,就坚决压制了大家伙继续战斗的念头,匆匆开始转移。
而这边前脚刚走,就有生蛮发现了他们的行踪,并厉啸着传出信息,开始召集同伴。不久之后,营地里再次传出悲凉的怒吼,仿佛昭示着营地损失之巨大。也就在这怒号之下,生蛮开始发了疯似的从四面,向偷袭者们,围拢过来。
还好跑得快。如果被人纠缠住,这生蛮越聚越多的情况之下,死伤在所难免。
.
战后的战果统计。
营地里除了妇孺,只有一些伤病人员,和几个体型瘦弱应该属于没长成的大小子。可就这么些个老弱病残,虽然没有给突袭者造成真实的伤亡,却还是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这也是指挥官在砍翻这些个家伙后,急于脱离的原因——对方人数虽少,可打起来是真的不要命。
原本如果时间允许,能够进入那个生蛮藏身的洞窟的话,收获,或者破坏成果可能会更大更多……但因为要尽快撤离,只得选择只对洞外的下手。
不过么,结果还是不错滴。
生蛮栖身睡觉的地方除了兽皮,大多是用干草干叶干木头搭建而成的,稍一点火就能让它变成一堆篝火。就算之后救援及时,木头还可能剩下一些,草、叶这种干软材料肯定是没得救的。兽皮可能也有剩,但应该也是千疮百孔,有等于没有的结果。
用以前观察他们修建时得到的消息来推算,至少最近这两三天,几十个生蛮到睡觉时,只能往地上躺了——可惜不是天寒时分……但好歹会影响休息的效果,算它凑合吧。
冲进大营之时,妇孺们正在处理食物。有采集的野果,有猎得的兽肉……指挥官不知道什么“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的道理,但知道粮食是最重要的物资。只要生蛮没有足够的吃食,他们就不得不分出人手去打猎、去采集……自然也就无法集中全部人手了。所以,大家来一趟不容易,自然也就没客气,身上装的,嘴里叼的……在保证机动性的基础上,能拿多少算多少,其余的便都往火堆里招呼了。
经过这次扫荡,同时估计一下生蛮体型对应的食量,可能、大概、也许……同样是要有那么几十个没饭吃,又或者大家一起饿肚子了吧。
.
生蛮的人数在一天天的增加。
但是,如果物资供应跟不上,那么,人越多,消耗就越大。到时候,越拖日子越难过。
而给他们的选择则是,要不解散,至少部分解散;要不大家一起饿着肚皮慢慢虚弱;要不“顶着炮火攻城”;再要不……就是自己内部因为物资分配而内乱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