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攻宋,是正史记载,这一点毋庸置疑。
虽说,这个位面乃是玄幻世界,但大的历史,并没有出现变动。
“野利遇乞已然明言要攻打大宋,这还有何可疑的么?”
“包拯知道相爷的顾虑,不想陷百姓于战乱之中。”
“然战争本就是不可避免之事。”
“既然发生了,那就勇敢面对,而非逃避,自欺欺人。”
说完,包拯没再多言,转身朝赵祯拱了拱手:“陛下,包拯不才,愿亲自率领三十万兵马,开赴边境,和李元昊逆贼一决高下,不诛此贼,誓不回朝见陛下!”
赵祯听后却迟疑起来,包拯勇气可嘉,很让他宽慰。
可毕竟包拯年纪尚轻,从未带兵打过仗,赵祯心里怎能不有所顾虑。
“包卿之心,朕甚欣慰,然打仗不同于处理政事。”
“更何况,朝中大小事务,尚需包卿,岂能轻离朝堂,远赴边关?”
“朕以为,还是另择人选为宜!”
“这……”
包拯一顿,面带苦色,皇上这是不相信他有带兵的能力啊!
包拯的确没有带过兵,但穿越以来,他可没少看兵书,读历史。
历朝历代的战争,他都深谙于心,所以对自己有十足的信心。
“皇上,朝中事务自有相爷坐镇!当务之急乃是边事,包拯有信心战胜党项。”
瞧着包拯殷切而又胸有成竹的样子,赵祯沉吟了良久,细数朝中文臣,似乎真没有更合适的人选。
原本他心里最合适的人选是范仲淹和晏殊,毕竟他们是老臣,行事稳重。
奈何两人在对外敌方面,表现得太令人失望。
反观包拯,虽然年轻,做事却老练。
最重要的是,他有着惊人的治国之才。
这一点,众所周知。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他大宋对自己这个皇帝忠心耿耿,从无二人。
将兵权交给他,赵祯丝毫不担心会出现什么意外。
“既然包卿有如此担待,朕封你为西北道行军大总管,知延州,率兵三十万,征讨李元昊逆贼。”
“臣遵旨!”包拯欣然领命,喜出望外,心中更是长长舒缓了一口气。
大宋在对外作战方面,基本都被蛮夷吊打,这一直是为人诟病,也令人心痛的地方。
在包拯看来,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大宋太过软弱。
哪怕是带兵之人,面对外敌时,也瞻前顾后,缺乏亮剑的勇气。
这不输都很难。
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大宋的集权制,制约了将领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如今皇上既然愿意委派自己为帅,那么这一点就必须要事先杜绝。
想到这里,包拯道:“皇上,臣还有一事请奏!”
“包卿但说无妨!”
“既然陛下愿意相信包拯,让臣为统帅,臣希望陛下能放权给臣,边关无论大小战事,臣均有自决权。”
“如此,才能保证军队的灵活性和机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