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全的改革方案推行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两个月。在这段时间里,公司内外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阵痛期”。但在林慕言的支持下,这场变革开始逐渐显现出微弱的成效——尽管这还不足以扭转全局,却为公司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杜全并没有因此放松警惕。他很清楚,这份“初见成效”不过是刚刚掀开了一个小小的窗口,而窗口外的风暴仍在酝酿。他必须继续推进改革,同时谨慎处理每一个细节,稳住这艘在风浪中摇摆的巨船。
---
内部的细微变化
杜全每天都尽量早到公司,他喜欢趁着人少的时候,走进各个部门,观察员工的状态。这天,他像往常一样来到营销部,发现气氛似乎与以往有些不同。
“咱们这个数据模型还能再优化一下,如果用新的参数计算,客户的满意度预测会更精准。”一个年轻的员工正在与同事讨论,他的语气中充满了热情。
杜全站在门外,静静地听了一会儿,心中稍微放松了一些。几周前,这里还充斥着抱怨和质疑,但如今,有人开始真正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杜总,您来了。”部门经理陈昊发现了他,连忙站起来招呼。
“随便看看,你们忙。”杜全摆了摆手,笑容难得多了一分轻松。
离开营销部后,他又去了研发部。一走进实验室,他立刻感受到了一种沉浸式的忙碌气氛。几名工程师正在白板前争论,一个年轻人甚至把手中的水杯搁在地上,挥舞着手势向同事解释他的想法。
“如果我们调整这一部分的核心架构,可以节约20%的开发时间,虽然短期内工作量增加了,但长期来看,绝对值得。”
“可这样会增加初期的成本啊,老板未必会批准。”另一个年长些的工程师皱着眉头。
杜全咳嗽了一声,几个人转过头来,显然有些惊讶:“杜总!”
“继续,我只是路过。”杜全笑着挥了挥手,但心里却浮现一丝安慰。这些技术人员的争论,不仅是工作态度的变化,更是公司内部逐渐重回正轨的信号。
不过,他很快意识到,表面上的积极改变并不意味着改革已完全被接受。真正的考验,还在细节里。
---
服务的紧凑化调整
在外部市场,杜全的“服务价值化”理念依然充满争议。许多客户对收费政策的调整持观望态度,而那些曾经依赖林苏叶免费增值服务的中小型客户,显然不太适应这种变化。
“杜总,昨天客户李总打电话过来,说他不太满意新服务条款,要求重新协商,否则就要终止合作。”一大早,市场部负责人陈昊带着报告急匆匆地找到杜全。
杜全翻了翻手中的文件,眉头微皱:“李总的项目贡献率并不高,他的态度会影响到其他客户吗?”
陈昊沉吟了一下,说:“李总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如果他公开表达不满,可能会引发一些连锁反应。”
杜全没有立即回答。他放下文件,目光投向窗外,沉思片刻后说道:“安排时间,我亲自去见他。”
几小时后,杜全坐在李总的办公室里,语气真诚:“李总,我们非常重视与您的长期合作关系。新的收费条款确实有调整,但背后的核心理念,是希望通过更精细化的服务,给客户带来更直接的价值。如果您有任何具体的意见或建议,我愿意听取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