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之所以能够成为玉嫔,其实是源于她在雍正面前所献之计。
敦亲王早朝时,身着戎装上朝并殴打言官,使得雍正当众丢尽颜面,龙颜大怒,决心严惩敦亲王。
然而,这一事件也给甄嬛带来了机遇。
于是乎,甄嬛特意来到养心殿,试图替雍正排忧解难。
此时此刻,敦亲王和年羹尧对皇上而言仍有利用价值,因此明面上虽需施以惩戒,暗地里却需要采用其他方法来安抚人心。
最初,雍正只想册封敦亲王之子为贝子、其女为公主而已。
当皇上询问甄嬛是否应该惩处敦亲王时,甄嬛故作聪明地先说出"理应秉公处理,但并非责罚"这样的结论。
待成功勾起皇上的好奇心后,她便欲言又止地向皇上请求颁发"议政特赦令"。
当雍正向甄嬛询问有关敦亲王的对策时,甄嬛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自古以来,英雄难过美人关。”
敦亲王与他的福晋感情深厚,如果能利用这一点来挟持敦亲王,那将是绝妙的选择。
紧接着,甄嬛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方案,首先,让敦亲王向文官们道歉。
这样做不仅能够避免因惩罚敦亲王而引起武将们的不满,同时也可以平息文官们的怨气,解决了雍正眼前的紧迫问题。
然后,甄嬛建议雍正下旨加封敦亲王的子女。
既然雍正已经下定决心铲除敦亲王,那么在时机尚未成熟之前,就需要对他进行安抚,使他放松警惕。
接下来,可以安排敦亲王的孩子留在宫中,由太后亲自抚养。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极大的荣耀,但实际上却是将敦亲王福晋和她的孩子分开,以孩子为人质来要挟敦亲王。
最后,甄嬛提议给敦亲王的女儿加上封号“恭定”。
这个封号既体现了对敦亲王女儿的尊重,又暗示了她必须恭敬、安定,不能有任何不轨之心。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控制敦亲王,确保他们不会对朝廷构成威胁。
但这个封号真是想提醒敦亲王“恭敬安定”吗?当然不是了,这只不过是为了,帮雍正在天下人面前做做样子而已。
从解决眼下打架问题,到彻底将其扳倒,每一步都已计算得妥妥的。
雍正听了甄嬛的计策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但随即又隐藏起来。
他暗自思忖着,甄嬛这一计策实在高明至极!
不仅能够巧妙地化解眼前棘手难题,更是为日后铲除老十埋下了精妙伏笔。
甄嬛心中的终极目标乃是年羹尧,而对于敦亲王和年羹尧之间暗中勾结之事,雍正早已心生疑虑。
因此,甄嬛接下来所要采取的行动便是巧妙利用雍正的猜忌之。
将年羹尧与敦亲王紧密捆绑在一起,从而加速年羹尧的衰败与灭亡之路。
然而,在雍正面前,甄嬛却故作无辜模样,有意无意地说道:“看福晋那模样,似乎对这茶颇为熟悉呢!”
要知道,这茶叶“雪顶含翠”可是宫廷贡品中的珍品啊!
但却总是先被送进年羹尧和敦亲王府邸,剩下的才能进入皇宫之中。
甄嬛倒是建议雍正不必动怒,反而可以将此事刻意宣扬出去。
这样不仅可以使年羹尧和敦亲王等人失去民心,还能够彰显皇帝的宽容大度。
“如此甚好,那就依你所言。”雍正对甄嬛的建议表示赞赏,同时内心却暗自警惕起来。
一个能够为皇帝出谋划策的嫔妃,其智慧和手段着实不容小觑。
然而,作为皇帝,他必须时刻保持警觉,不能轻易相信任何人,即使是自己宠爱的妃子也不例外。
毕竟,权力的争夺往往伴随着无数的阴谋与算计。
尤其是甄嬛每一次在雍正面前都表现得在政治方面极为聪慧敏锐,这让雍正不禁心生忌惮。
他深知,一个过于聪明的女人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危险。
因此,尽管表面上他对甄嬛越发器重,但实际上已经开始暗暗提防她。
甄嬛似乎并没有察觉到了雍正的心思,微微一笑,自信满满地说道:“能为皇上分忧,实乃嫔妾之荣幸。”
数日后,朝堂之上风云变幻。敦
亲王竟然主动向那群文官们道了歉,态度诚恳至极。
此举令众人大为惊讶,原本紧张的气氛也随之缓和下来。
而雍正则顺水推舟,给予了敦亲王丰厚的封赏,以表彰他的悔过之举。
与此同时,敦亲王福晋得知自己的儿女即将被接入宫中生活,心中虽然充满了不舍,但面对皇命也只能无奈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