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知道了,我出去了,弟弟还在等着呢。”,小康应了一声,手里举着两颗大东杏,兴高采烈的蹦了出去。
这个片段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以后想起来,张卫国一直自责不已,他应该多呆一会的,再叫几声爸爸,也许记忆中的父亲印象能更深刻一些。
这个时候爸爸已经病重了,最后那一句更像是临终遗言,他走的时候心中肯定充满了对家人的留恋,对生活的热爱,是多么的不甘。
爸爸到底长的样子,记忆中是模糊的,总的来说和奶奶口中那个高大威猛,一人能打好几个人的儿子不大一样,到现在他能回想起的就只有那暖暖的微笑和手中那两颗黄岑岑的大东杏。
小康爸爸是奶奶最值得骄傲的儿子,她时常抱着孙子给他讲儿子的故事。
爸爸当兵后的某一年,那时候爷爷已经去世了,他回乡探亲,经人介绍认识了小康的妈妈。
“娘,我找对象了,准备明天去女方家见见家长。”,爸爸在城里和战友聚会完,回到老家第一句话是和奶奶这样说的。
“女方家是哪的?人怎么样啊?”,奶奶听到赶忙问道,事关儿子的终身大事,她怎能不关心,爷爷走的突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可她知道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个还没结婚的儿子。
“是城里的,人很好,她爹是当县长的。”。
“啊?当县长的?人家能看上咱们这穷人家吗?”,奶奶一听慌了,她这辈子见过最大的官也不过是吃大锅饭时候管着好几个生产队的大队长,一听女方父亲竟然是当县长的,怎能不慌?
“嘿嘿,没事,我自己去就行了,您就别操心了,”,爸爸喝了不少酒,说完就睡觉去了。
奶奶可没有他那么淡定,儿子明天要去见县长了,衣服倒是不用发愁,军装就很好,又威武有漂亮,可是礼物总不能太过寒酸吧?
全家总动员,凑钱的凑钱,买办的买办,几乎把家里掏了个底朝天,终于凑齐了他们觉得还能过的去的见面礼。
第二天一大早,小康爸爸就提着礼物进城去了,一家人提心吊胆,生怕人家看不上自己这贫寒人家。
小康的姥爷也是贫苦出生,打鬼子的时候就参加了地下党,干了一辈子的革命工作,虽说当了县长,可一点官僚作风也没有,更不会看不起穷人。
看到小康的父亲,见小伙子高大结实,仪表堂堂,心中倒也满意,又听他说是在北京当兵的,还提了干,更没有不同意的理由了,当下就表示同意,拍了板,趁着休假时间长,赶紧把婚事办了。
女方家什么也不要,就有一个条件,有机会的话转业回来,两地分居并不是长久之计。
就这样,爸爸和妈妈结了婚,婚后没几天爸爸就回到了部队,后来还提成了连长。
为了兑现结婚时候的承诺,小康爸爸转了业回到了地方上,被安排在了人民武装部当了个副部长。
现在想想爸爸也算是年少有为的青年才俊,年纪轻轻的就当上了副部长,如果不是生病去世,前途不可限量。
不知是小康命苦,还是爸爸命苦。好景不长,有一天爸爸在工作的时候,突然吐出了几口鲜血,晕倒在了办公桌前,送到医院一检查,竟然是胃癌晚期,癌细胞已经转移,放在现在都是不治之症,那时候更是回天乏术了。
至于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奶奶也说不清楚,据说是以前当兵的时候有一次执行紧急任务,一连三天没有吃饭,回到部队后多吃了几碗饭把胃给伤了,经常胃疼,自己又没在意,最后给托成了不治之症。
张卫国记忆中最后一件和爸爸有关的事情就是出殡的那一天,来了好多人,他那时候还小,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只记得他和妹妹,还有许多人都穿着白色的褂子。
当时年幼不知事,哪里知道父亲的去世对他意味着什么?
见来了好多人反而很高兴,和弟弟趴在桌子下面玩捉迷藏。
“哎,你说这孩子还这么小,玩的这么开心,哪里知道以后的恓惶?”,依稀中记得有人发出了这么一声感慨。
那天过了之后,奶奶就给他取了个小名小康,希望他这一辈子能够平平安安,无灾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