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哧溜”,堂哥一马当先,在冰面上奔跑几步,双脚一并,向前划出去老远,脚下没站稳,咚的一声摔倒在冰面上,揉着屁股龇牙咧嘴的站了起来,惹得大家一阵大笑。
村子到镇上大概十来里的路程,倒也不近。
孩子们一路上你追我打,欢声笑语,十分热闹,不到半个小时,镇子已经遥遥在望,大爹二爹招呼孩子们来到大路上,前面可就是大漳河了,虽然也结了冰,但就怕万一,所以不能滑冰前进了。
孩子们看见大漳河上冰面十分宽敞,应该更加好玩,可是也不敢不听大人的话,依依不舍的走到了大路上。
镇子处于两县交界之处,素有“小北京”之称,这个称号夸张了点,但也足以证明它的繁华。
镇子上的人被戏称为“北京人”,早在清朝民国年间,“北京人”的买卖就做到了五湖四海,出过好多巨商大贾。
慈禧老佛爷逃难时路过小镇,就住在镇上一位十分富有的商人家中,不仅好吃好喝的供着,临走时还送给她几万两白花花的银子,老佛爷凤颜大悦,提笔赐了四个大字,“大清义商”,建国后还挂在府门之上,后来被当做封建余毒一把火烧了。
那时候的小镇虽然不像现在这般应有尽有,但是各种小商小贩,卖的东西五花八门,叫卖声此起彼伏,十分热闹。
因为“北京人”会做买卖,有时候县城里没有的东西,这里反而能见到,所以相邻的乡镇包括邻县离得不远的乡亲都会来这里采办年货,街道上人群熙熙攘,比肩继踵,十分拥挤。
“人太多了,你们都拉好啊,可别走丢了”,大爹见镇子上人很多,怕孩子们走散了,急忙吩咐道。
“嗯”,孩子们七嘴八舌的接应着,姐姐们年纪大点,帮忙照顾着弟弟们,十几只小手紧紧的拉在了一起。
“大哥,你带孩子们去吃官尝吧,我先去买办,人太多,容易跑丢,呶,给你钱。”,二爹对大哥说道。
二爹头脑比较活泛,在大队里的粉坊干活,收入也要多点,给大哥递过来一块钱。
“行,你去吧,我在这里看着,一会再去。”,大爹接过钱应道,他确实没有钱,兜里的钱估计也刚够采买年货,三个孩子还没有买新衣服,还得扯些布,回去赶紧缝制。
孩子们一听要吃官尝,顿时都兴奋了起来。
“官尝”是镇子上的一道名吃,原来叫荞麦饼子。
将荞麦面放入盆内,盐用化开,兑入荞麦面里,搅成稠糊状,盛到专用的小碟子中,上笼篜30分钟,取出来来后放凉,就会凝固成一张张的小饼子。
用小刀就着碟子划开,浇上陈醋、蒜泥、韭花、香油、黄瓜丝等,十分的爽口美味。
说起“官尝”之名的来历,那是很久远的事了,也无从考究真假。
元朝有位礼部尚书名叫李执中,SX人氏。有一年他奉旨回乡选贤举能,一路辛苦,舌干口渴,行至镇上时,见有摊贩在卖“荞麦饼子”,于是他让随从买了两碗充饥解渴,食后连声称赞,并另赠了几个小钱。
他的随行人员告诉小贩:“这是当朝礼部尚书大人,他多给了你几个钱,是赏赐你的,保证你的生意会兴隆发达。”小贩听了兴高采烈地说,我的荞麦饼子,当官的尝啦,明天我不叫荞麦饼子啦,改名叫“官尝”。
于是次日他为了炫耀自己的品种质高口味佳,就在摊前竖起了一块很大的招牌,上写“我的‘灌肠’,‘官尝’也。”后来四邻八乡小贩们为了打品牌多赚钱,都把荞麦饼子改称“官尝”,一直流传至今。
那时候没什么好吃的,孩子们觉得官尝就是人间美味,虽然是冬天,并不适合,山里的孩子长的实沉,倒也不怕吃坏了肚子。
当然也有炒的,配上绿豆芽,也很好吃,可是他们吃不起,凉的一毛钱四对,也就是八片,够他们吃的饱饱的了,炒了的就要翻倍了。
“师傅,给孩子们一人来一毛的,这个孩子来一份炒的”,大爹摸着小康的头对卖官尝的老板说道。
“好嘞,您不要来一份吗?不好吃不要钱。”。
“我来的时候刚吃了饭,不饿,他们吃就行了”。
“大哥,您买这么多,乡里乡亲的,我送您一份。”,老板其实都懂。
“不要了,我那份也不要炒了,换成两份凉的”,小康知道那份炒的是大爹给自己要的,心中感动,虽然爸爸去世了,可是他又多了两个爸爸。
“这孩子真懂事,大哥,就听他的吧?”。
“好吧,那就都要成凉的。”,大爹不再推却,答应了下来。
“真好吃,要是能天天吃就好了。”,堂弟饭量大,不大一会四对官尝就下了肚,眨巴着嘴,意犹未尽。
“来,姐姐吃不了这么多,给你分点。”,大姐姐看见,虽然也没吃够,还是端过弟弟的碗来,给他拨了一小半。
每当回忆到这里的时候,张卫国就忍不住泪流满面,一家人相亲相爱,多好,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事,就算爸爸去世了,他的童年也应该也是很幸福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