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州,刘备有相当程度上的民意基础,但令人叹息痛恨的是,青州经过袁氏和田楷数年的拉锯战,攻战不休,粮食并尽,以至于两军互掠百姓,到了野外连青草都没有的程度。青州由此凋敝,百里无人烟的惨状十分常见。临朐等地位于靠近徐州的地方,一直以来,袁谭兵锋也未曾到达,所以尚且保留了几分元气。
袁谭在青州数年,亲小人而远贤能,不恤百姓,掠取无度;征募百姓为士兵,如捕鸟兽,尚且不能得。数年下来,袁谭治下诸郡越发荒敝,甚至万户之邑在籍者不满数百。民心向背,不问可知,于是关羽军所到之处,皆有百姓准备饮水、干粮供给,关羽则以数倍的钱粮偿还;袁谭军所到之处,百姓纷纷逃散,不敢稍加迟疑。
关羽兵到,见百姓困苦饥寒,于是令出军粮、衣服接济百姓。百姓犹记得关羽当年事迹,皆泣涕奔走,互相转告,言“去岁之关将军来讨贼矣”,由是民心粗安。附近数县听说,所余不多的百姓纷纷逃来归附。
袁谭见关羽既得民心,兵力亦不下于自己,于是退还剧县一带,分兵屯都昌以为后拒。关羽用太史慈为先锋,留张延守临朐,自率大部跟进,准备收复北海。
太史慈进兵至剧县,袁谭遣东莱太守管统迎击。太史慈分兵左右为形势,自率中路精锐千人鼓噪而进,勇猛无畏,斩将夺旗,两翼会击,大破管统部五千余人。
袁谭于是复遣部将华彦、孔顺率大部迎战,此时关羽亦到,于是自为中军,赵云部在左,徐勉在右,管平、薛陵、赵谡归属徐勉指挥,全军列阵迎战。
华彦、孔顺本是袁谭所偏信的谄媚小人,本无才能,比不得王修这样的人才,更无胆略,这下被硬赶着领兵作战,见关羽大军雄壮,不战而自怯。关羽挥兵进击,赵云当先杀入,二将稍作抵抗,随即奔逃,袁军遂溃。败兵争先入城,阻遏道路,故此吊桥无法拉起,城门也无法关闭,赵云率轻骑一马当先,勇猛莫当,夺了城门。袁谭自西门杀出,收拢败兵,退守临淄一线。
剧县一战,降者万人,关羽得知他们都是青州百姓,于是许诺,等青州平定之后,便放其还家,降兵皆大悦,当即倒戈者过半,关羽于是把大部分降兵编入各军之中为辅兵,其余令修缮剧县城墙和壕沟。
既克剧县,关羽留赵云率本部收剧县,以甘宁为先锋,自率大众东向,以攻都昌,都昌不战而降。关羽又分兵破降诸县,北海于是平定。
关羽自十一月八日到临朐,至夺回北海,其间经过的时间,不过二十五日。
赵云守剧县,袁谭复率兵数万攻赵云,剧县城池残破,易攻难守,赵云部被攻凡二十余日,岿然不动。其后,关羽平定北海各地,回兵剧县,袁谭解围而走,关羽令诸部兵追击,复大破袁谭。袁谭只剩下从冀州带来的万余人,退守临淄,去信父亲袁绍,请求援兵。
前线捷报传来,王翊一面让陈群加快调集粮食,准备支援前线,一面尽发府库中所剩下的军械,并招募工匠数千,又令征发诸郡兵万余人,送去前线。
大胜之后,正是一支军队最危险的时候。对于关羽而言,一方面,将士都难免有骄傲之心,容易被敌人抓住机会;另一方面,投降的敌军过多,也会造成军粮消耗过快的情况,如此减少供给则降兵不安,不减少则粮食不足。历史上关羽水淹七军,大破于禁、庞德,光战俘就抓获三万余人,诚为大胜,但也导致了关羽粮食不足,于是取湘关米为军粮,给了孙权出兵的直接借口——虽然孙权出兵是必然的。
前线的胜利,也给了王翊进一步动作的底气。
欲成大事,有时候必须去做一些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到收益,或者收益不明显的事情。
正是因此,虽然刘备三面出兵,人力、物力消耗巨大,王翊还是联合一些政治上观点相近的人上了奏疏,力主大力兴办教育。坦率的说,此时并非大兴文教的好时机,人力尚且好说,物力实在不足,但在此时如果把制度、选址、人事等方面的事情都部署完备,前期准备尽可能做到完善,那么真正开展起来的时候,就不会手忙脚乱,可以措置裕如,从容不迫。
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大兴文教,广选良才,这个政策之所以能得到朝堂上大小官员的一致同意,也是因为这个政策切合几乎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期望,所以就连皇帝,也无法阻拦。这个政策,其实并没有什么创新的地方,不过是两汉教育制度的改版,但是具体实施的时候,学习的内容却有待商榷。
经史、礼乐是这个时代所无法避开的东西,王翊也从来没有想过把这些内容从教材当中剔除。在王翊看来,早期中国的那些传统经典,在没有被过多腐儒曲解、皇帝修改之前,仍是相对朴素而实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论的集合,是三代、先秦和两汉思想文化的精华,仍有相当程度上的必要性。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他也没有能力把这些东西从教学内容当中剔除掉,如果他想这么做,只怕所有人都会起来反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