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七日,王翊与鲁肃等人兼程而行,回到谯县,先立招贤馆,然后再论他事。
王翊本部原有二千五百人,此次征袁,也将扩充至五千人,当然,那是春耕之后的事情。王翊将自己的军队调到谯县,令他们保持训练,便将主要的精力放到农事上面。
国之大务,在耕与战。
此前王翊还在沛县任典农校尉的时候,便因为耕牛的缺少,创制了耕牛合作社,以充分使用耕牛。眼下豫州的生气稍有恢复,拥有完备的生产资料的百姓自然已经不在少数,但是耕牛依然是较为稀缺的牲畜。王翊于是将这个制度推广到各郡,令各郡都建立这种制度,以大力推广牛耕,努力提高生产水平。
去年春夏之间,王翊曾令各郡征调青壮,修缮沟洫、灌渠,现在就派上了用场。虽然主管气象的官员预计今年春天降雨会比较少,但是有这些灌溉设施存在,春耕依旧能顺利进行。
豫州境内河流众多,大多是淮水的支流,自西北向东南,大体上互相平行,汇入淮水。这种水系特征相当便于建设灌溉用的水利设施,若能在淮水的主要支流上稍作堰坝,将河水分流,就能形成一个巨大的灌区,这就是都江堰的建设思路之一。
当然,这样的工程需要集中相当的人力物力,而且因为涉及范围过广,很可能还会让河水淹没一部分农田、房屋,这样的事情,不是仓促可以决定的。不过在那些小溪小河上开展这样的工程,却没有什么难度,而且现在水位浅,流量小,正是合适的时候。
根据早先在各郡县开展的调查,王翊令各郡在春耕之前再兴水利,以增强各地抗御天灾的能力。春耕大约在二月下至三月中,现在动工,还来得及。
实际上,不用王翊特别下令,各郡县也在做这样的事情。
去年以来,刘备任用郡县守令,常用处士。他们虽然没有做官的经验,但是往往因为隐居乡里的缘故,熟悉农事,所以能够很好地治理地方。他们知道农事至重,又感激刘备的信任,希望在任职期间做出成绩,便也很尽心地办事——辟田畴、开河渠、劝农桑,正是他们所热衷的事情。
王翊得知这样的情况,自然大为高兴,于是使吏员搜集资料,亲自访问有经验的老农、小吏,动手编撰指导郡县农事的书籍,亲自题名,定名为《农策》。
此书从制度、水利、耕稼的多个方面入手,全面阐述了农事的具体执行、操作的过程,堪称这个年代农耕的微型百科全书——当然,后面这半句不过是王翊自己的吹捧之辞。
此书草稿历时一月完成,计有九万七千余字,最大的创造则是使用了标点符号,便于知识水平不高的人阅读。
此书送到郯城,刘备一看,顿时大感兴趣,于是又复召集吏员,讨论此书。众议以为《农策》用词精准通俗,阐述的内容完善而详实,理论富有新意,值得推广。
刘备于是专门安排人对《农策》进行修订,丰富其内容,完善其细节,发行于郡县。
此书一出,即便是缺乏经验的郡县官员也可参照此书来治理农事,官民两便,百姓赞誉,称之为《王君书》,又称为《吏书》。
王翊得知消息,高兴了许久,而且这书的存量如此之大,几乎没有亡佚的可能,如此一来,自己名垂青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如此,岂能不喜?
三月三日,春耕已经完成大半,而西边也传来消息,简雍已经进入颍川郡界,正向谯县而来。
王翊得闻此信,心中石头终于落地。
简雍自兴平元年十一月四日西行,至今已过去了整整四个月。此前简雍抵达长安,还派人送信回来,大概说了一下一路的见闻报了平安。之后,就再也没有消息传回。虽然刘备并没有流露出担心的想法,但是王翊却知道他不可能不担忧,只不过为了安定众心,他只能表现出对简雍的能力非常放心的样子。
若不是田豫派人传来消息,王翊都以为简雍在路上被老虎吃了。
三月九日,简雍轻骑至谯县,王翊亲出西门迎接。
虽说是轻骑,同行依旧有三四百人,而且车马仪仗,一应俱全,王翊甚至怀疑,是哪个朝廷大员到场了。
简雍单骑向前,飞身下马,迎上前来,道:“自去岁受命西行,如今四月有余,幸不辱命。”
王翊道:“宪和此去如何?”
简雍笑道:“子弼且勿急,我为子弼引见一人。”
王翊跟他到了车,才看到车上端坐一人,看上去五十来岁的样子,虽然未穿甲胄,但观之威武雄壮,威严十足。那人见王翊为众人之首,也从车上下来。
简雍道:“此乃骠骑将军、上虞朱公,此番奉诏,持节镇关东,子弼可拜见。”
“啊……”王翊喜出望外,连忙行礼,“原来是朱公,下官王翊失礼了。朱公有功于国家,清直刚毅,烈名远播,下官久仰。此番得以拜见,大慰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