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对刘备闻名已久,崇敬不已,当下拜道:“末将魏延,拜见刘使君,请恕甲胄在身,不能全礼。”
刘备摆了摆手,笑道:“无妨。备听子弼说,文长有智略胆勇,通晓军事,不知可否为备演习武事?”
魏延大喜,道:“明公请登台,末将这便令击鼓聚军。”
片刻本部人马聚齐,不多不少,刚好一千人。
刘备站在台上,看魏延所部盔明甲亮,枪刀耀日,士卒精练,行列严整,士气高昂,道:“文长真善治军也。”
魏延逊谢了一下,道:“请为明公演阵。”
刘备准许,于是魏延挥动令旗,指挥士卒变阵,进退变化莫不自如,虽然因为新兵较多的缘故,稍有混乱,但却不影响阵型的流畅变动。
“善!”刘备鼓掌道:“文长可努力而为!”说罢,接下佩剑,道:“备仓促而来,身边无长物,此剑赠文长,愿文长多建功勋!”
魏延跪而受之,道:“明公殊遇,末将粉身碎骨,必然报答!”
刘备扶起魏延,道:“何必提此话?文长尽心即可。”
又道:“备还有事,须还徐州,文长好生努力。望下次再见,文长已是校尉。”
魏延感激涕零,直送刘备出了营门。刘备道:“子弼事多,不必再送,备去矣!”
王翊与魏延恭送,待刘备一行走的稍稍远了,王翊方道:“明公对文长可谓青眼有加啊,文长前途不可限量!”
魏延辞谢道:“都是校尉举荐之功。”
王翊与魏延一同入营,道:“文长不是一般人,应该能够猜出我方将大举用兵,征伐淮南。对此,文长有何高见?”
魏延一边走,一边道:“高见不敢当,不知此次校尉能动用多少兵马?”
对于魏延只叫自己校尉而不称刺史,王翊也有些无奈,大约是魏延想升校尉想疯了。不过他也不计较这个,道:“关、张二中郎,以及赵都尉、梁、李二太守,加上我之本部、徐州下邳相陈元龙、广陵太守赵元达,约有七万多人。还有江南豫章、丹杨两路策应。”
魏延一拍巴掌,笑道:“这仗简直太好打了,一拥而上,就可以把袁术吃的干干净净,哪里用得着什么智略?”
瞥见王翊脸色严肃,魏延方在树荫下找了根树枝,画了个简要的地图,道:“校尉请看——淮上地理,城池多沿淮水分布,且常在淮水支流汇入淮水处。就好像淮水这颗树上结出来的果子,而钟离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扼守阴陵道路,从兵法上说,既是必攻之地,也是必守之地。”
“嗯。”王翊点了点头,道:“文长接着讲下去。”
魏延于是继续道:“袁术三面受敌,他兵虽多,亦不得不分兵使用。袁术有三必守,一曰寿春,是他治所,也是屯粮、屯兵之地,二曰钟离,是淮南屏障,三曰阴陵,是他老巢。而汝南南部的孙香,是他的羽翼。校尉南下,可以聚集部分军队,大张旗鼓,隔着淮水和钟离的敌军对峙,却用大队人马先击破孙香,彻底掌握淮水的上游,这样,进攻的时候就掌握了主动,然后可以度过淮水,进入淮南。”
“进入淮南之后,不应该急着进攻,而应该以一部军队借助地形,修建沟堑,凭借险要,围困钟离。再以一部精锐威胁寿春,大部人马则收取各县。那时袁术必定会撤除对庐江的包围,调集军队制止我们的行动,那时我们可以高垒不战,反客为主。我听说庐江的陆太守很得民心,他被袁术围攻一年多,庐江的百姓都非常怨恨袁术。校尉可以联络陆太守,一同进兵。这样,就可以凭借优势的兵力,剪除袁术的枝叶。那个时候,即使三城难以猝然拿下,袁术也没有反击之力了。我们便可以从容围困,然后分化诱降三城的守军,至此,大事可定。”
王翊听完,抚掌道:“文长识见,果然不凡,我会把文长的想法交给军议讨论,文长安心练兵,等待建功吧!”
魏延笑了笑,道:“些许浅见,不足挂齿。战场之事,瞬息万变,还需要临机应变才是。”
王翊好生勉励了魏延一番,这才离开军营。
魏延的建议,不可谓不高明,袁术地盘小,所以兵力虽然比起刘备一方要少很多,但是仍然足以守备三城,盲目攻击坚固的城池是不可取的。但是袁术的部下成分复杂,战斗力不强,除了纪灵、张勋、桥蕤等嫡系之外,战力可能还不如刘备的郡兵,野战就不如刘备军的精锐犀利。
所以魏延的建议,充分发挥己方的优势,而规避己方的短处,很有研究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