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丢失的80年代:
然而80年代来了。
1984年,实属平常也不平常的一年,有一些东西开始悄然发生改变。脱下朴素的衣着,年轻人开始穿喇叭裤跳霹雳舞,理发店永远排满人,那是个以梦为马的年代。
同年,苹果发布了营销史上最伟大的电视广告《1984》
还是这一年尼康已经和GCA平起平坐,各享三成市占率。Ultratech占约一成,Eaton、P&E、佳能、日立等剩下几家每家都不到5%。
就是这一年,日后的光刻机市场的绝对霸主ASML诞生了。
80年代底,中国开始奉行的“造不如买”的政策,一大批企业纷纷以“贸工技”为指导思想。产业抛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指导方针,盲目对外开放。
没有顶层设计,中国的集成电路在科研,教育以及产业方面出现了脱节,中国独立的科研和产业体系被摧毁,研发方面是单打独斗,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的微乎其微。
产业在硬件上沦为组装厂,为外资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在软件上围绕国外制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体系马首是瞻,软件工程师转变为廉价的码农。
极其少数坚持独立自主路线的企业,在买办和外资的夹缝中求生存。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楼塌了,中国半导体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创造的盛景成了泡沫。
覆巢之下无完卵,此时的光刻机产业又能好到哪里去?
虽然后续一直在跟进研发,但大环境的落后加上本来就与世界先进企业有差距,纵使中国在各个时间点上都有代表性成果,却终究没有在高端光刻机领域留下痕迹。
……
千禧年的醒悟:
九十年代,光刻光源已被卡在193纳米无法进步长达20年,科学家和产业界一直在探讨超越193纳米的方案。
(当然这个难点最后在2002年被台积电所攻破。)
此时的中国才刚刚开始启动193纳米ArF光刻机项目,足足落后ASML20多年。
这时候ASML已经开始EUV光刻机的研发工作,并于2010年研发出第一台EUV原型机,由三星、台积电、英特尔共同入股推动研发。
这时候的半导体产业突然活了过来,2000年之后,中国芯片进入了海归创业和民企崛起的时代:
中星微的邓中翰于1999年回国,中芯的张汝京于2000年回国,展讯的武平和陈大同于2001年回国,芯原的戴伟民于2002年回国,兆易的朱一明于2004年回国,他们带着丰富的经验和珍贵的火种,跳进了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历史进程之中。
2002年,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承担了“十五”光刻机攻关项目,中电科45所把此前从事分步投影光刻机的团队迁到了上海,参与这个项目。
至2016年,上海微电子已经量产90纳米、110纳米和280纳米三种光刻机,其中性能最好的是90nm光刻机。目前,我国从事集成电路前道制造用光刻机的生产厂商只有上海微电子(SMEE)和中国电科(CETC)旗下的电科装备。
到这个节点,国际上已经放弃了157纳米的光源,除ASML掌握了EUV光源技术之外,其他各家使用的都是193纳米ArF光源,中国在这点上与除ASML之外的“外国”是同步的。
总结来说,中国光刻机研制起于70年代后期,初期型号为接触式或接近式光刻机,85年完成第一台分步光刻机,此后技术一直在推进,各个时间点均有代表性成果,并未出现所谓完全放弃研发的情况,但也并没有多大的起色。
……
不知有多少人会可惜曾经失去的80,90年代……